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21.
<正> 川滇、滇缅通道是西南地区的交通干道(见下页附图),除了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意义外,其最重要的意义在商业贸易上。本文谨就唐宋时期这一通道上的贸易情况作一考述。 一 川滇贸易  相似文献   
22.
根据成都、万州等地区长时段的历史文献记载和现在植物状况来看,唐代这两个地区是应该有荔枝生长的。三种分布类型都应有气候学的指示意义,只是在显现气候指示程度上有差异。所以,成都和万州荔枝的生长分布有一定气候指示意义。区域小气候是受大的气候背景变化影响的,只是由于小区域的自然差异会左右受大气变化影响的程度。所以,长江上游荔枝分布是可以指示气候的。历史气候的研究应树立宏观、长时段的研究视角,重视田野考察,讲求逻辑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相似文献   
23.
清初四川虎患与环境复原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清初四川虎患与环境复原问题蓝勇明末清初四川战乱酷烈,有称“三百年江山自此残破”。战乱以后四川人口耗损,社会残破,经济凋弊,田里荒芜,其残破景象的记载不绝于史籍。清代大量的地方志对于这个时期的记载多是人口“靡有子遗”、“人烟断绝”。以往记载清初四川人口...  相似文献   
24.
清代西南移民会馆名实与职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代西南移民会馆名实与职能研究蓝勇明末清初的四川战乱造成四川人口大量耗损,土旷人稀,经济凋弊,以致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大量外省移民进入四川地区。元明清时期云贵地区设立行省后,大量汉族移民通过屯田、经商、戍边等方式进入云南、贵州地区,改...  相似文献   
25.
唐宋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般说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是与整体经济格局演变密切相关的,整体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往往多少会影响到区域经济格局。现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巴蜀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经济发达的核心区之一,其历史时期的经济格局没有受中国古代经济  相似文献   
26.
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形成南北二道,北道地位更高;南道地位相对较低,是东大路的前身。在明清四川盆地政治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背景下,重庆成为与成都相当之一极,由此东大路逐渐定型与繁盛。明代东大路设立12个驿站,清代基本相承;沿线还设有大量铺递。东大路总里程为1000里左右,共10程,实际行走11—12天,西段往往借助沱江水路舟行。东大路定型于明初,初时多以“东南路”“川东路”“东路”相称。“东大路”之名形成于清末民初,它有联系两极、浅丘农业、丰沛水利、通江达海、界邻盐都等自然、人文优势,是四川盆地第一路,客观上形成“东大路经济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大路经济带”地位下降,但“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提出又为古老的东大路振兴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27.
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本文支持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唐代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线北移,复种指数提高,产出的多样性更明显;农作物单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也提高;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本文赞同8世纪中叶气候有一个由暖转冷过程的观点,认为8世纪中叶的气候转寒造成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压力增大,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国北方建立区域性王朝,安史之乱是这个南下进程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经过南宋12世纪的再一次寒冷突变后,北方游牧民族则开始了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历史。  相似文献   
28.
历史上的阴平正道和阴平斜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历史上的阴平正道和阴平斜道的路线问题,史学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笔者在此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再对这个问题作一探索,以期得到方家的批评.  相似文献   
29.
“雅化”被认为是历史时期中国地名演变的一种突出价值取向,但既有研究对其内涵与范畴缺乏明确的认知与界定。针对历史时期“不雅”地名更易叙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历史时期中国汉语地名的“雅化”,主体上是以汉民族的三大阶层性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为衡定,以不同类型的雅化对象、取向、路径与方式为体现的广义“雅化”;雅化对象可划分为“不善”“不正”“不美”三大类地名,雅化取向可分为大众吉化、儒家教化、文辞美化三大类;雅化路径与方式相应分为“依本雅化”和“换新雅化”两大路径及其主导下的11种方式。地名雅化反映了历史时期广义的“不雅”认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地理空间上的渗透与扩散;同时也必然有其历史局限。地名雅化应与地名的地域识别、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三大主体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30.
通过对四川省汉源县皇木镇水井湾遗址的考察和发掘,首次发掘出了明代皇木采办所留圆木遗物,推测认为发掘的圆木或是明末皇木采办遗留的不合式的残木,或为运送皇木的滑槽遗木,进而证明了明清之际叶氏家族在汉源县皇木镇采办皇木的历史事实,同时也复原了当时大渡河沿岸山地的植被景观,对环境考古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