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7 毫秒
21.
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罗泊湾一号墓位于西江北岸约一公里处,西距贵县县城五公里。封土高大,当地群众称为大坡岭。1976年6月下旬,贵县化肥厂扩建时,发现了此墓的墓道和陪葬的车马坑。坑中出土了一些鎏金铜车马器。随即对此墓进行了发掘。这座墓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封土高约7、底径约60米(图一)。层层夯实,土内夹有少量炭屑和竹木屑等。封土上发现石灰窑址和近代坟墓。封土下为墓室、墓道和陪葬坑(图一三),墓室椁板下还有殉葬坑和器物坑。从墓顶到墓底深约11米。  相似文献   
22.
<正>灵渠在广西兴安县境,又名兴安运河。当代著名学者郭沫若称之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灵渠开凿于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代,它不仅因为历史悠久闻名于世,而且因为设计巧妙、工程精当,在世界航运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灵渠开凿始于秦始皇发兵统一岭南时,自汉代以来,  相似文献   
23.
楚文物是体现楚国历史文化的具体实物遗存,是研究楚文化最直接、最客观的实物资料。楚文物中有的器物由于当时就大量制作和使用,已散布到楚国各地,有的则因为战争、交聘、商业贸易等方式,被当时人携带到远离楚国疆域以外的地方;有的器物则被人世代相传,在秦灭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在使用和保藏。所以,发现楚文物的地方就不限于楚国的疆土,也不限于楚国实际存在的历史时期。广西地处五岭之南,原是百越聚居的地  相似文献   
24.
体大壁薄的世界铜鼓之三──北流型101号铜鼓是世界上迄今所见最大的一面铜鼓,具有相当大的铸造难度。本文对北流型101号铜鼓的内外陶范及鼓耳的制作方法、内范结构、在外范上直接制作纹饰的方式、浇注工艺和垫片的使用等古代铸造工艺进行了研究。还探讨了该铜鼓的结构特征及鼓足残缺的成因。  相似文献   
25.
汉晋广信县治的地理位置,初设时范围很大,包括今梧州和封开县,到隋代,在原广信县地分设苍梧、封川两县,原广信县治究竟在苍梧一方还是在封川一方,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唐初章怀太子李贤、中唐的杜佑认为汉晋广信县城在今广西梧州市区内,但宋代又有了新说,乐史《太平寰宇记》认为是在封川(今封开县),至于以后的地方志中,有的说广信在梧州,有的说在封开。本文根据梧州的考古发现,从汉晋墓葬的分布状况,认为汉晋广信县治在今梧州市区内,即桂江与浔江汇合的河口,白云山西南麓,应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26.
蒋廷瑜 《广西文史》2004,(4):83-87,92
中国大陆南部是世界上铸造、使用铜鼓历史最长、保存铜鼓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拥有铜鼓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学术界对铜鼓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上海市博物馆郑师许著《铜鼓考略》出版,辑录了大量铜鼓文献,也介绍了国外学者研究铜鼓的情况,将德国学者黑格尔的铜鼓分类法介绍给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27.
秦朝开凿的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两千多年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交流和境内外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明清时期,越南使节入中国进京朝贡,来回大多经过灵渠。他们过往这一著名的水利建筑工程时,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入诗文之中,这些大都收录在《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中。这些诗文,成为后人研究灵渠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28.
广西西林县普驮铜鼓墓葬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72年7月,广西西林县八达公社普合大队普驮粮站在开辟晒场时,发现一处用铜鼓作葬具的"二次葬"古墓,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图一)。西林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处云贵高原的边缘,峰峦重迭,(马犬)娘江自西向东流过。在(马犬)娘江西南岸的一处山坡上发现了这座墓葬。墓的形制非常特殊,墓坑略作圆形,造作不规整,直径1.5—1.7米不等,深2米;在地表之下深约0.6米处有一块圆形石板盖住墓口,石板下面并排放着十二块大小不等的石条。石条下面就是铜鼓。石板和  相似文献   
29.
蒋廷瑜 《广西文史》2005,(3):114-117
在我国,使用玺印的历史己有三千多年。秦代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为“鉨”,即“玺”。秦统一中国后,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玺”,其他人的印只能称“印”。到汉代,这种制度有所放宽,诸侯王、王太后的印也可以称“玺”,年薪二千石以上的官吏的印则称“章”,其他人的印还是称“印”。后来也有合起来称为“印章”的。  相似文献   
30.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明古国。中华民族对自己创造的灿烂化十分珍惜,很早就知道重视和珍藏物。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商代保藏典册的府库。以后的太庙、祖庙、孔庙,和历代宫室、武库,都是收藏和陈设祭器、法器及奇珍异宝的地方,很象近世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