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7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客家妇女是客家人中一个很重要并且十分有特色的群体。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客家人勤俭朴实、善良贤淑,自力自强、坚毅果敢、聪明进取等优秀品质与精神,塑造了客家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英国学者爱德尔在他所著的《客家人种志略》称:“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粤东潮梅各县是华南地区侨属的主要分布地区,向以“华侨之乡”著称。对于华侨的产生及其对侨居地和原乡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前辈和时贤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华侨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纵观各项成果,也许限于资料和研究对象,多为概述性为主,而少见具体的个案研究。这使我们很容易获得关于侨乡的总体形象,而缺乏对各地差异性的认识和了解,似乎整个侨乡是均质的。实际上各个侨乡因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不同而千差万别,如沿海平原与内陆山区、潮汕地区与客家地区,差异相当明显。’要获得对侨乡社会的具体认识和理解,除进行乡村的个案研究外,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13.
饶平县瓜园社张氏宗族历史与传统习俗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客家亚文化,探讨客家聚居中心边缘地区的客家传统社会,笔者选择位于潮州市饶平县北部的客家聚居地瓜园社作为调查对象。瓜园社(即今上饶镇的一部分)虽属客家地区,但其方言、习俗等与客家中心地区有较显著的差别,俗称“半山客”地区,实即为客家亚文化区域。  相似文献   
14.
关于梅州经济的发展问题,以往学界进行了一些探讨,大家都意识到到梅州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一方面大家认为梅州具有发展经济的丰富资源、人优势和侨乡优势,另一方面梅州又存在观念落后、交通不便和小农意识思想浓厚的缺陷。本主要从工农业方面探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梅州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客家地区民间信仰丰富,节庆活动多,一方面继承了中原文化传统,如社神崇拜等,另一方面又接受了土著民族的文化传统,如三山国王信仰等。三山国王祖庙在今揭西县河婆镇.相传为隋唐时期俚人信奉的独山、明山和巾山三山的山神,后传播至潮梅及闽西、赣南等地,被客家人所接受,并随客家人传播至台湾乃至海外,并成为客家人的守护神。同时继承了传统儒家“春祈秋报”的人文传统,从而保存了大量原生态民俗传统的信息,丰富而多元,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黄遵宪一生始终怀着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政治理想,他年轻时写的《感怀》诗就直面现实和人生,“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他赞扬古代贤人关心国家、挽救时弊:“卓哉千古贤,独能救时弊,贾生治安策,江统徒戎议。”面对封建专制的黑暗的旧中国,黄遵宪在他的一生中(含国内与国外),始终在不停地寻求能疗救祖国的药方,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经济、社会发展体制。这就是“不屑以诗人自居”的黄遵宪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7.
18.
在客家地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不少客家地区是有名的“人文秀区”、“文化之乡”,这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征。直到今天,还保持这种尊师重教、重视知识、尊敬人才的优良传统。当然,这种习俗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客家地区的文教兴起于宋代,发展于明代.至清初以后相当兴盛.成为岭南地区著名的“人文秀区”。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客家研究热潮的兴起,房学嘉、谢重光、陈支平等诸多学者对早年前辈学者罗香林等人对“客家”的解释提出了质疑,推动了客家研究的深入发展。近年来,对于“客家”名称由来的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影响较大的看法有中原移民说、作客说、非汉族说、畲族混血说。  相似文献   
20.
受教育部研究生司委托,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乡土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07年历史人类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于2007年8月1日至13日举行。学校正式学员共80余人,均为在校硕士生、博士生和高校青年教师,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南大学、暨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湖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山西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政治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嘉应学院、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联合大学、韩国江陵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45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另有旁听学员100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