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翁有为  徐有威 《史学月刊》2004,(11):111-115
中国的乡村问题研究成为中国各界关注的热点。从历史学的学术层面研究、探讨中国近代的乡村问题,是历史学界对这一热点问题的回应和关照。和以往关照乡村的会议不同的是,这次会议以乡村权势问题为重心,从实证的角度对近代中国乡村权势问题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其学术意义和现实关照价值甚明。  相似文献   
52.
翁有为 《史学月刊》2008,(11):133-136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史家的分期,把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的开端;但是直到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时,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并未进入近代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一方面,从形式上看,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确实被动地、一步步地加入了西方国际条约体系;另一方面,中国朝野的主流并不认同甚至鄙视这种如同古代中原周边游牧民族政权那样的崇尚武不尚德的近代欧洲式的国际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53.
翁有为 《史学月刊》2007,4(11):62-68
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等开始并不想立即制定1954年宪法。受毛泽东委托,刘少奇于1952年10月访苏时就中国暂不制定宪法而由《共同纲领》代替问题请教斯大林。由于斯大林坚持中国应尽快制定宪法,中国遂转而积极制定宪法,并于1954年颁布。1954年宪法的制定工作是认真的。但由于形势的迅速转变等多种原因,宪法的实施却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54.
岩彩是在30余年前重返中国美术界的,这是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形式。矿植物颜料制作在茅山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民间工艺时断时续地流传着,由于使用人数少,且仅有少数古籍记载与画作传世,所以如今鲜为人知。文章梳理了矿物颜料和岩彩的发展,结合茅山地区先贤制作矿物颜料的起源与传承,再现这项几度失传的返祖艺术,同时探讨其几度失传的原因与当下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55.
翁有为 《史学月刊》2001,(5):147-149
葛剑雄先生在其所作的《要是世界上只有中》一中(见《学术批评网》),谈到“革”高潮中一位日本小商人与中国做生意而发财的事。这位日本小商人人中国境先高呼“毛主席万岁”,谈生意先“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胸佩毛主席像章,手持毛主席语录,其对毛主席的热爱表现,比之国内的“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也毫不逊色。  相似文献   
56.
郭有为  苗齐 《神州》2011,(6):95-95
自20世纪以来,纤维艺术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很多艺术工作者正尝试着把纤维艺术作品由传统语言向现代文化语言进行传承和过度,探索着如何让现代纤维艺术的视觉语言更加有表现力和创新性,这也是不同国家和地域的纤维艺术家们广泛关注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57.
读编往来     
●读者之声贵刊今年第一、二期刊发的连载文章《蹉跎与奋进———我的知青生活十五年》(高飞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极左路线的宏观背景下,展现了“知青”的悲剧命运,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作品。此文以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为经,以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数据……为纬,纵横交错,为读者展开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悲壮画卷,实在是近年来少见的好作品。它既有史料性、也有文献性。我国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大国。而构成史库的素材,既有国史(官史)、方志、宗谱,亦有个人的野史、轶史。《蹉跎》一文,秉笔直书,无所褒贬,理性已大大…  相似文献   
58.
翁有为 《史学月刊》2005,(4):96-100
新近出版的张晋藩先生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一书对中国近代法律的演变、移植、改革、转型和中华法系、中华法制文明的更新与再造等问题,从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探讨。限于篇幅,形成本文的仅是笔者最主要的感受,即该书所体现的充分的学术积累、深刻的学术自觉和可贵的学术创新风格。  相似文献   
59.
编者按:2008年4月25日,由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和<抗日战争研究>編辑部联合举办的"抗日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3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研讨会,是接续2005年举办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学术研讨会,再次以拓展抗日战争研究视角为主旨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研讨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了抗日战争的研究方法,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总体影响以及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影响等.以下是出席会议的部分学者撰写的笔谈.  相似文献   
60.
本文对梁漱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学术心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在那场是非混淆、人妖颠倒的劫难中,梁漱溟置小我生命于度外,既能在灾难的沉默中守身乐志,又能在强权的逼压下起而抗争,愤而辨难,“守身”与“舍身”这对似乎矛盾的概念,在梁漱溟这个新儒学大师身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无论“守身”还是“舍身”,都是为了“求真求实”,这是梁漱溟学术思想的归宿和支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