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新途径。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推进文旅型新农村的建设,也促进乡村经济的振兴。文章拟以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构建文旅型新农村的具体实践为出发点,挖掘文旅型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2.
吐鲁番地区发掘的阿斯塔纳、哈拉和卓和巴达木等十六国—北朝时期墓出土了一批木人物俑和木动物俑。有学者指出吐鲁番出土的木俑“原形”来自于战国至唐代墓葬中的随葬陶俑,但忽略了木俑的形成、向西域的动态拓展及其背后的人群迁移。春秋战国时期,木俑在江汉地区形成,并随着楚国疆域的扩张而盛行于南方地区。至西汉,木俑主要流行于受楚文化较深的南方地区。东汉时期,木俑传播至河西地区,这可能跟西汉中期以来的南方人口向河西地区的迁徙有关。十六国时期,河西各地方政权统治西域,随葬木俑的习俗也随之进入吐鲁番。  相似文献   
63.
历史文化名城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化名城是世界公认的一份珍贵的化遗产。中国历史化名城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象征,各民族化的标志。20年来,我国历史化名城的命名从无到有,为弘扬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发挥了作用,但在经济建设与名城保护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棘手的问题。历史化名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保护现状与未来趋向,是众多有识之士瞩目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4.
南苑遗照     
  相似文献   
65.
散木 《文史精华》2004,(8):60-64
一、周璇回来了,可是又病了 1950年7月,周璇从香港回到了上海。从这时到她病逝,她在新中国的怀抱中度过了7年的时光。1957年9月,在她去世两个月之后,《文汇报》发布了由上海精神病疗养院院长苏复所作的《周璇生前病情和治疗过程的报告》,同时还发表了一篇记者所写的《周璇在新旧社会的两种遭遇》,文章中对比了她一生的“两种遭遇”,可以得知这位艺术明星一生的经历。  相似文献   
66.
“救国会”(即“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20世纪30年代国难渐深时以上海为中心,由爱国民主人士为主发起、组织的一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全国性抗日救亡团体。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逐渐暴露,国民党政府却执意“攘外必先安内”,一向敏感于风气转变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们慨于时局的危险,以多种活动形式表达他们的担忧,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受中共“八一宣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吁的影响,继《新生周刊》案件之后,邹韬奋等知识分子以上海为中心,不顾国民党的压制,于“生活书店”…  相似文献   
67.
他维宏 《丝绸之路》2014,(12):35-36
北魏太武帝灭佛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首次“法难”,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毁佛运动中,炳灵寺石窟中西秦时期所开凿的洞窟却保存完好,至今还未发现有被破坏的痕迹。此中原因,史语不详,本文拟对此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68.
黑山人面岩画遗址位于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查布嘎吐嘎查西南海拨300米高的大黑山山脉东端,该岩画1975年被发现。岩画主画像面朝南,采用阴刻手法刻在山顶的立石上,岩画为高130厘米,宽110厘米人头像。关于扎鲁特旗大黑山岩画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黑山岩画为辽代时期,代表人物为盖山林;另一种观点认为:大黑山岩画为鲜卑时期刻画的。代表人物为:郝维彬郭浩等。综合各种资料,我们认为大黑山人面岩画应为辽代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69.
瓜木 《南方人物周刊》2011,(35):104-104
对于弗拉明戈,多数人的印象源自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那部令人震颤的舞剧电影——《莎乐美》。电影中的莎乐美,是希律王迷恋的舞者,更是爱与死的化身。为了永远占有爱人约翰,她用舞蹈向希律王交换约翰的头颅,以亲吻头颅的方式表达极端的爱。  相似文献   
70.
在中国报刊史上.有过这样一段不寻常的时期:1967年,全国出版的报纸由1966年初的343种猛降为43种,期刊由191种降为27种,其中还包括各省、市、自治区被夺权后在混乱中断断续续出版的机关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