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微量元素示踪青铜器矿料来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仿古范铸实验和微量元素分析研究,可以初步得出利用微量元素示踪青铜器产地及矿料来源或探索古代矿冶产品输出路线是可行的,但要走新的技术路线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何郢遗址出土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地球化学示踪的方法对何郢遗址出土青铜器的铜矿料来源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ICP-AES测试了样品的微量元素,根据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探索其在冶炼过程中的化学行为和再分配规律,从而选出对铜绿山和皖南的铜陵、南陵铜矿具有指示意义的特征元素,作为判断其铜料输出路线的综合判别标志.结合文献和地质资料,可初步认为何郢遗址青铜器的铜矿料来自滁县.  相似文献   
13.
根据要想追溯青铜器铜矿料来源,必须先了解古铜矿及其冶炼金属产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研究其输出方向这一思路,以前期提出的以较高含量的Se、Te、Ni(Co/Ni大多小于1)、Ag、Au等及相对低含量的Sb、Bi、Mo等作为安徽铜陵等地古铜矿冶炼产物一铜锭产地的特征指示元素为综合判别标志,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对皖南沿江地区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行多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样品Tc2007、Tc2005、fc12所用铜料不大可能来自铜陵地区,其余样品可能来自当地。鼎、(虚瓦)等大件样品可能在其它地区铸造后传人本地。研究结果说明,利用微量元素判断青铜器铜矿料来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油画具有色料种类繁多、同一色系的颜料多样及对环境比较敏感等特性,加上颜料自身的风化作用,仅凭肉眼难以分辨。在修复性保护工作之前,对需要补色、补底处原色料的鉴定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以便为修复时色料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此,本研究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等方法对7幅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待修复的潘玉良油画矿物色料进行了物相及成分分析,讨论了补色修复时色料选择应注意的问题,以避免因色料粉之间不兼容(起化学反应)而对画作造成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5.
秦颍  黄凰  李小莉  阚绪杭 《文物》2011,(5):94-96
中国至迟在商前期,已能将黄金锤制成金箔或金叶,贴附于器表作为装饰。春秋战国之间,已出现汞剂技术的鎏金器。由于砂金矿易采,成色往往又比较高,因此,从砂矿中淘金应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然科学手段,对重庆万州大坪墓群出土的部分青铜器、铁器、玉器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青铜器样品均为铅锡青铜,铸造成形;铁器样品为亚共晶白口铸铁;玉器的主要矿物成分是透闪石。这一结果对了解大坪墓群的文化内涵和东周时本地居民的金属加工、玉器制作等手工业技术水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酸化是导致纸质档案、文物、图书等自毁的主要原因,现有脱酸方法实用性不强,需进行创新与突破。传统水溶液法,是一种常见的脱酸方法,具有对纸张安全、环境友好、操作简便、经济实惠、脱酸效果好的优点,也具有纸张浸泡处理时间长、脱酸速度慢的缺点。若能够克服其缺点,水溶液脱酸法会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在传统水溶液法脱酸的基础上,利用酸化纸张湿润状态下与外加直流电源构成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采用电解法将纸张中的酸根离子移出,实现纸张快速脱酸。通过对比电解法与传统水溶液法对自然酸化纸张脱酸前后的外观与性能,探讨电解法的脱酸效果。结果表明,电解法可以有效地去除纸张中的酸根离子,降低纸张的酸度,既保留了传统水溶液脱酸简便可靠、绿色安全、成本低的优点,又克服了纸张长时间湿态导致的变形、膨胀的不足及工作效率低的缺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XRF、金相显微分析等手段对湖北省荆门市境内左冢楚墓群出土的金属器,特别是青铜器进行了测试分析,XRF分析表明该楚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多为铜、锡、铅三元合金,且容器的锡含量低于兵器和工具,而铅含量则相反。金相分析显示左冢楚墓群出土青铜器多为铸造组织,其中3件铸后经过不同程度的加热;而热锻成形的器物有4件,其中有一件在锻后进行了冷加工。结果显示,此批青铜器合金成分比较科学、制作工艺比较先进。  相似文献   
19.
青铜器溶铅实验及有关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科学探讨夏商周三代因使用青铜器可能引起的铅中毒和因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仿古含铅青铜器做了一系列溶铅实验,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光度计对实验样品进行了铅含量测试,结果表明使用含铅青铜器煮、盛食物会导致严重的铅污染。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而以使用这些青铜礼器为荣耀的上层统治者们却为此可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铅中毒,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贾湖遗址是属于裴李岗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是目前所见的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本文主要通过贾湖遗址T107B和T43两个剖面样品的粒度分析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来推测当时的环境;并以该遗址为例,尝试利用地球化学多元统计分析进行考古探方之间层位关系对比的可行性。分析表明贾湖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地层主要代表了一种洪积,及局部的洼地沼泽相沉积(即顶积层),且新石器时代早期气候较为湿热,晚期则向干旱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