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川青藏区行     
川青藏区行王璐美战.阿坝过去.找只知道西藏很美,但却不知道川青藏区也有许多美丽的景色。去年夏天,我有幸作了一次川青藏区行,饱览了那里的风光。结识了那里的许多人物.至今不能忘怀。阿坝藏族自治州的九寨、黄龙是个奇异的地方.个亲临那里,没法想象它的山光水色...  相似文献   
102.
王守录的回忆 解放前,我家穷得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没房住,就借了人家两问房栖身;没地种,我父亲十几岁就开始给地主家当长工。家乡解放后,我家才分得了房和地。此后,我父亲先后在村里、区里、县里和安阳市担任领导职务。因为他从小没上过学,参加工作后才识了几个字,所以文化水平很低。他所写的字,常常是缺胳膊少腿的,只有他自己能认识。  相似文献   
103.
举世闻名的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今为林州市)人民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后期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修成的。我参加了修建红旗渠的全过程,在工地上放过炮,除过险,出过力,流过汗。我虽然只为修渠作出了很小的贡献,但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和1966年三条干渠通水时,我分别被评为修建红旗渠劳动模范和特等劳动模范。  相似文献   
104.
1938年春,母亲康美云带着不到5岁的我从家乡晋西北柳林县到延安去寻找父亲王达成。然而此前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与白区无法取得联系,所以待我们见面时,父亲已在延安组建了新家庭。在王若飞伯伯的关怀下,母亲被安排到女大学习,周末、寒暑假到王若飞爱人李培之妈妈家指导陕北姑娘带孩子,并帮忙缝缝补补。  相似文献   
105.
正当我沉浸在尼泊尔能寻觅到那么多藏文化遗迹的兴奋之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忽又听说是在加德满都有一座专门收藏藏文古籍的国家图书馆,一阵格外的激动之后,心中不免又犯起了猜疑来,想此地是以尼文为国文的国家,怎么会有藏文图书馆呢?本来恨不得一下飞去,看个究竟的迫切心情,一下子又凉了下来,脚下反倒有点儿望而却步了。不过,后来怎么想也  相似文献   
106.
王璐 《安徽史学》2021,(6):34-41,50
学界普遍将晚清善士余治置于以晚明袁黄为开端的江南劝善系谱之中,但这与余治的自我定位及实际情况存在出入,通过考察余治劝善思想中儒家与宗教的互动关系,可以发现,与明末清初劝善运动中儒学的宗教化转向相比,晚清地方儒者的劝善活动则表现出在民间信仰中强调儒家主导地位的新动向,这与清末民初的救世团体及康有为的孔教运动之间存在某种思想关联.对余治劝善思想中这一面向的考察,有助于在更为广阔的思想和时代背景之下重新思考儒家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7.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驻守宛平县城(今属北京市丰台区)的中国守军开火,我守城部队奋起还击,从而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在历时二十多天的激烈战斗中,我爱国官兵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谱写了一曲嗌悲壮的战歌。卢沟桥事变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8.
即将步入古稀之年时,回首自己的一生,我无怨无悔。这不仅是因为我深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更因为正是有了前半生的曲折和磨难,才成就了1981年以来令自己颇感欣慰的26年律师生涯。  相似文献   
109.
1926年4月,我出生在鲁山县瓦屋乡上孤山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郭世秀,靠给地主家种地维持全家的生计。背孜、瓦屋一带解放后,我们附近的几个山村成立了农会。我给农会主席雷云让当护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0.
黄河流域是中国早期铜器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区域,早期铜器的演进受社会复杂化程度制约。在文明化进程的视野下,本文通过用铜遗存的考古信息与社会经济背景,将黄河流域早期铜器的演进分为早期用铜的萌芽、发展初期及区域化特征形成三个阶段,初步阐释铜制品从出现到规模化使用的过程。人群流动、定居农业、手工业生产、城市与权力的集中是影响黄河流域早期铜器演进模式的重要因素。大体在公元前2300年至前1400年的文明进程中,黄河上游铜器的制作与使用具有相似的风格及开放共融的特征,而黄河中下游地区防御性城市与权力的发展,推动了铜器技术与社会功用的本土化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