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卡尔·波普尔的批判历史哲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西方历史哲学与历史学一样,经历了一些比较剧烈的变化。如果说19世纪史学以注重对文献材料的考证而著名,那末20世纪的史学则在方法论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迅速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和史料应用的范围。历史学家的眼界扩大了,对历史意义的理解也与前人渐渐不同。历史哲学在西方起源于人们对历史运动轨迹的思索。在其起始阶段,18世纪的哲学家如伏尔泰、维柯、赫尔德等人相继对历史的发展作了阶段性划分。他们或者指出了历史的进步趋势,或者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相对意义。这种历史哲学的结论在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中有所表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就是一个显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与史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一词,实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包括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二是人们,主要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总结。这后一种意思也就是历史学,或简称史学。对历史学家所写的历史的总结,则称为史学史。以此看来,史学史应该是很重要的。如果说历史是人们对以往一切过往行为的总结和阐述,就象人们必须依靠记忆来生存那样,史学史则是历史学家对以往一切历史著作的反思。没有史学史的研究,历史学家就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世纪后期以来,历史书写已经与民族塑造融为一体。迄今为止,历史书写主要受民族国家的框架局限,同时又在塑造民族精神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近代东亚,历史书写与民族主义的密切关系还表现为另一个侧面——它也依靠官方历史编撰和王朝历史编撰的长期传统,在这一传统之中,一个统治王朝发起编修前朝官方历史的计划,以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有用的教训,  相似文献   
14.
1.《水系统与工业革命的历史:为何是英国而不是中国与印度?》长期以来,全球史注重于比较研究世界不同区域的经济成功和失败,大多数时候是比较欧洲和亚洲地区。一般的观点认为,其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中国史学史上,傅斯年以其"史学便是史料学"的口号,成为所谓"史料学派"的代表人物。而"史料学派"之推动历史研究的科学化,又常与德国兰克学派的理论和实践相比仿。不过傅氏虽然曾留学德国,但从他的藏书和其它资料来看,其实他在留学期间,对兰克学派及其德国的历史研究,并没有太多接触。相反,傅氏对西方博古主义或古学运动对古典文化的研究,颇有兴趣。他在回国以后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也显示出他之强调史料的扩充和整理,并由此来推广科学史学的做法,介乎于科学主义和博古主义之间。  相似文献   
16.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对全球史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20世纪中期全球史观的首倡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对全球史研究涉及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进行了探索。他在实践过程中采取了破立结合的做法,在批判"欧洲中心论"的同时倡导树立全球史观,从宏观的角度对当代史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做出新解读。本文梳理了巴勒克拉夫对全球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并对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局限进行了客观评价,进而指出巴勒克拉夫全球史研究对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黄俊杰教授对界定中国历史思维特征的反思为起点,讨论了历史文化与传统进行比较与对照的方式,并探讨一些新的思考方式。文章认为,文化比较通常引起两方面的情况(一种文化遭遇另一种文化后开始自我反思),并试图界定一种历史文化,如中国的历史文化,当中国史学传统在西方被提出和感知时,它或多或少是被视作西方历史思维独特性的反例。鉴于西方学术在现代具有的霸权性影响,当今的中国历史学家也在抵制东西方的两分法。对这种两分法或两种文化的特征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不仅相互有关,而且是暂时的。例如,当现代中国人显露出受到兰克史学的巨大影响时,他们基本上尝试去重新发现自己的文化过去,如18世纪的考据学传统,以适应变化的世界。本文主张,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赋予文化比较得以在其中进行的特殊情境以历史意义,超越那些为重新评价某种文化中的确定要素而易被接受的特征,运用历史智慧,应对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学潮与教授:抗战前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一个考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抗战时期,昆明获“民主堡垒”的美誉与中国高等学府之南迁自有关系,但若把民主、自由思想在联大等大学中的成长壮大,完全归结于自由主义、中间势力的影响,或者中共地下活动的发展,显然不全面。国民党在校园的活动,特别是一些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其目的虽在“党化”校园,但也使不同政治色彩的教授参与其中。教授中间的左、中、右三派曾和平共处,交往频繁。随着内战的全面爆发,国民党对学界的政策,从笼络转向高压,惨案迭次发生,左、中、右三派的重叠交叉不复存在。从抗战后期教授、学生和政府之间的三角互动中已可见国民党败势之端倪。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的《新史学》为大多数历史研究者所熟知。在其《新史学》的第二章“史学之界说”中,梁公对于历史的性质做了如此的阐说:“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第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相似文献   
20.
1955年,英国当代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出版了他的名作《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正是在这本书中,巴勒克拉夫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和欧洲形势变化的敏锐把握与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首倡全球史观。巴勒克拉夫提出,西方史学必须"重新定向",所谓的"重新定向"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对西方历史学中的传统观念进行重新检验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