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龙,这个在我国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实际存在的动物,古往今来,却以出神人化、千姿百态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直到今天仍然是凝聚华夏子孙、激励我们民族发奋图强的精神动力。 但是龙的形象是如何起源的?又龙的概念如何?含义是什么?其原来是否就称之为龙?至今仍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所以,龙这一动物,始终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积淀很深,意义隐晦的难解之谜。因此探明龙的起源和实质以及它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影响与作用,有着重大的学术及现实意义。本文拟就上述问题,略抒己见,以飨读者。 龙的形象是什么?中国古…  相似文献   
22.
“中国”这一名称可谓源远流长,赋有民族、地理、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多种含义,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作为国家用名,在世界各国的国名中是极其罕见的。  相似文献   
23.
中国以其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然而在我国古代传统的“贵中华,贱四夷”的大一统观念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早期历史文化应以华夏为中心,而轻视周边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从出土文物看夏遗民的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载,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中叶(前1562年?)前后,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商汤灭夏的大事,其事迹典籍记载不鲜,先贤明哲也颇有著述,对夏遗民的流向,先秦文献或明文或暗示。夏人的大多数沦为商族的种族奴隶,其余部分也大多从中原的原住地向东,或南,或西北迁徙溃散。这就是我国史家所谓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历史意义或作用,对促进当时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可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5.
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 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五、陶寺龙山文化的特征 和社会性质 陶寺文化在中原龙山文化中,有一群由铜器、木漆器、彩绘器、玉(石)器等组成的别具自身特征而又与众不同的器物群[22]。足以说明它的社会组织形态是一个部落联盟古国的国家载体。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下列遗存。 (一)文化特征 1.铜器 在陶寺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铜铃或铜铎,它虽出自晚期墓葬,但却是一件工艺复杂的迄今年代最早的复合范的大型铜器。由于它是合范铸造,表明陶寺铜器由来有时,是其在早期就已出现的佐证。所以我们说陶寺文化的社会已进入了文明古国,铜器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2…  相似文献   
26.
这里所谓前期夏化,按笔的划分,主要指的是二里头化的东下冯类型一、二期。这一类型的前期夏化,据调查和发掘,多分布于晋南和晋西南,其遗址就目前的初步统计约有六七十处,其中位于夏县偃掌镇东下冯村的一处,面积最大并首先发掘,故而将这一夏纪年期的二里头阶段化称为“东下冯类型”。据仇士华先生在其《有关所谓“夏  相似文献   
27.
龙,这个在我国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实际存在的动物,古往今来,却以出神人化、千姿百态的形象,在中国传统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直到今天仍然是凝聚华夏子孙、激励我们民族发奋图强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8.
中国历史的开端,按照司马迁的历史观,是以黄帝,帝顓顼,帝喾,帝尧,帝舜的五帝时代(《史记》篇首《五帝本纪》)为其肇始,是信史乎?还是古史传说,千百年来,古今史家对比议论颇多。  相似文献   
29.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第467号同务院令,正式颁布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将我国地方志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为第二轮修志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根本保障。为认真学习贯彻《条例》并以《条例》精神为指导,依法组织实施好银川市两夏区的第二轮修志工作,我们对西夏区地方志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认真分析总结了第一轮修志的经验教训,结合当前地方志工作的现状,就全面推进第二轮修志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0.
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我国素以农业发达而著称于世。考古文化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阶段,先民就过着农业社会的定居生活。因此,中国历史上天文历法知识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由自然恩赐的采集发展到游牧或农业生产阶段。因为原始社会的牲畜放牧和谷物种植生产必须依赖天象,否则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就会发生问题。对此,恩格斯曾经指出,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了。因此,以观察天体星象变化为对象的天文学,应当是比较早地就发展起来的。 天文历法中二十八宿宿名的起源问题,近百年间,中外学者作了不少探索性研究,发表了很多高见。对其起源,有说源于巴比伦,有说是印度,亦有认为是源于中国的。 虽然以往对二十八宿名称起源的探讨尚无确切的定论,然而却摸索出一些研究方法,提出不少可资遵循的法则。例如我国著名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