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郑珍的诗歌创作历程中,鸦片战争时期的诗歌值得关注。“当时海禁已开,国家多故,具有敏锐感的文人更觉得前途暗淡不安,于是言愁愈愁,其表现力量,也就更能深刻而真挚。黔中诗人莫友芝和郑珍,尤足为代表”(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于诸多原因,郑珍反映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数量不多,以至成为一些论者攻击他耽于诗艺、不问时政的把柄。探讨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不仅可以修正对他不应有的一些成见和偏见,而且可以管窥到他感时忧世之情和经世济用之志,领略到他诗歌质朴感人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2.
桂柳运河开凿于唐,兴盛于清,民国后才渐渐被新式交通公路、铁路取代。它是古代连接桂林和柳州的重要水路,与灵渠并称为桂林府南北两陡河。桂柳运河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名称,考证其诸名,从另一个侧面更深入的认识桂柳运河。  相似文献   
43.
论饭店业的"一对一"营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丽  韵江 《旅游科学》2003,(1):35-38
竞争加剧,需求变化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要求饭店业快速贴近客户,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饭店业直面客户提供了契机。本从技术基础,整合顾客等方面讨论了如何构建“一对一”营销,以及如何将差异化和低成本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44.
渔阳墓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咸嘉湖西侧,陵园现存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墓的东、西、南面均有一个外藏坑,呈"品"字形。1993年,考古工作者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岩坑木椁墓,平面呈"甲"字形,由封土、墓道、墓坑、墓室四部分组成。虽经多次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其中漆器种类繁多,制作精美。该墓采用的是"题凑"葬制,而且多件漆器上有"渔阳"题记。墓主人可能是西汉早期汉皇室的一位公主,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而嫁给长沙王。  相似文献   
45.
46.
截至目前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个年头。这一百年中,敦煌学界名家辈出,敦煌学成绩斐然,及时地总结这一百年来的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成果已刻不容缓。2010年4月10日至12日,来自海内外的一百三十多位专家学者齐集杭州西子湖畔,召开了“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回顾、总结这一百年的敦煌学历程,并发表最前沿的学术资讯和学术成果,交流研究心得。这次讨论会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承办,并得到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和浙江大学汤永谦学科建设发展基金会的赞助。与会学者除两岸三地敦煌学界的知名学者外,还有来自日本、俄罗斯、美国的相关专家。讨论会共收到论文80余篇,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历史、经济、地理、宗教、艺术等方面,其中大部分论文在会上分“语言文学”、“文献史地”、“宗教艺术”三个小组作了宣读。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同时举办了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奖学金”颁奖典礼。会后,会议代表们又考察了浙江的奉化溪口、千岛湖等一些文化古迹。...  相似文献   
47.
顾莉丹、汪少华先生《说"珽"之形制》一文论述一个古代的重要礼器"珽","珽"也叫大圭,因为事关皇家礼制,因而历来重视。文献所见之"珽",始见于《周礼·考工记·玉人》:"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方如椎头"说法解释"终葵首"为方形,传统的大致承袭此说。《新定三礼图》据此给出了方头略似榔头的图形。但是这种形状的圭从未见于考古发现,传世文献记载常常与考古报告相背,引起对传统文献内容的怀疑和轻视,这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问题出在对于"椎"的描写,考古出土的椎首常态是圆柱形、椭圆形或腰鼓形,而非方形,虽然有平首圭,形制亦与经学家所说不同。本文在正确释读传统经学文献后,作出了合理的训释。同时调查了大量考古实物、汉代画像石图形资料,给人以较为可信的结论。  相似文献   
48.
大土苗族自然崇拜的生态效应与文化内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大土苗族自然崇拜传统文化的形成、由来及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地剖析了自然崇拜在当地社区森林生态系统维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效应。并从道家、儒家、佛教的生态伦理道德,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角度.对其自然崇拜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49.
袁枚针对清诗目益学问化所露出的弊端,抗声提出诗主性灵,非关学问,于是有人误认为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轻学浅薄,游学无根。事实上袁枚很重视诗歌与学问的关系,他对“诗”与“学”的关系有三个基本主张:一是诗须有学,二是反对在诗中填书塞典,三是主张化学入诗。他的诗歌没有脱离清诗质厚重学的时代特征,不是清诗的变异,而恰好是这个茂盛园圃里敢于争春怒放的花朵。  相似文献   
50.
夔是由楚王族派分而来的一个芈姓小国,于西周晚期周厉王时,楚熊挚嫡嗣被其叔父熊延代立后"自窜于夔"所建,约公元前860年左右,至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为楚所并,前后立国达二百余年。古夔国的地望,早期文献认为即汉晋秭归县之归乡,唐宋以来的大多数史籍则进一步指出在当时归州东二十里处,结合《水经注》所言"夔城"的相对位置分析,当在秭归老城以东、香溪汇入长江处的原香溪镇一带。通过近些年的田野考古工作,在秭归老城至香溪一段的长江两岸,发现有较多的古文化遗址,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中期的遗存,当与古夔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