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近年安徽省考古工作者在安徽省蚌埠市双墩和凤阳县卞庄分别发掘了春秋时期钟离国大型土坑圆形墓葬。两墓形制独特,遗迹现象复杂,随葬品丰厚精美,为研究钟离国的地望、历史、文化和春秋时期墓葬形制结构、埋葬习俗以及淮河中游地域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班村遗址出土彩陶的陶彩分析王昌燧,左健,毛振伟,河西学,舆水达司引言199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组织并领导了河南渑池县班村遗址的综合考古研究,旨在探索中国考古研究的新方法。班村遗址与仰韶村毗邻,时代也相近,为典型的仰韶遗址。仰韶文明闻名世...  相似文献   
13.
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先生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伟超.考古学家.1933年生于上海,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61年,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历任北大历史系、考古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代表作有:《西安白鹿原发掘报告》(1956年)、《三门峡漕运遗迹》、《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1985年)、《中国古代公社制度的考察》(1988年),《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主编,1989年)等.1990年元月,笔者受《东南文化》杂志的委托,就当代中国考古学的若干问题,往北京对俞伟超先生作了一次专访.现将部分内容整理成文,交《东南文化》发表.  相似文献   
14.
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于2006~2008年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墓葬主要由封土堆、白土垫层、墓坑和墓道、墓底埋葬等部分构成。随葬器物十分丰富,以铜器、彩绘陶器、石器、玉器为主,还有少量几何印纹陶以及海贝饰件、金箔饰件等,共400多件。另有已腐朽的大量漆木器和2000多件"土偶"。根据出土器物的组合和形制,此墓具有比较典型的春秋时期特征,在出土的铜器上还发现有铭文,推断此墓葬的主要是春秋时期钟离君"柏".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和西藏铜币照片的基础上,介绍了西藏铜币发行的原因以及发展的概况。西藏铜币的不断发展是科技进步推动的,同时也见证了西藏人民同中国各族人民积极改革,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相似文献   
16.
EDXRF探针分析古瓷产地的尝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古汝瓷原料产地的信息能为汝瓷科技鉴定工作提供可靠的借鉴,本工作采用EDXRF探针技术测试了若干汝瓷和钧瓷等样品中的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再利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处理成分数据,对各样品的因子得分用因子轮廓图和聚类分析图来表示。结果表明,新安钧瓷、古汝瓷和现代仿汝瓷能较好地加以区分,金钧和元钧能从釉的微量元素上加以区分,严和店窑青瓷也能和其他样品区分开。这说明上述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相结合能较好地反映出样品中所隐含的产地信息,从而为汝瓷科技鉴定和其他古陶瓷的产地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爱冰 《文物》2014,(3):57-64
<正>在江淮和皖南沿长江地区青铜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曲柄盉的出现、迁播和消亡,意义重大。曲柄盉,多作钵口或盆(盘)口甗形,少量为平口鬲形,腹设一流一柄。流为短柱形,在两足之间,柄为卷曲形,在一足之上,流柄之间的夹角约为90°。曲柄盉的名称,由舒城凤凰嘴始出,殷涤非称为"盉"[1];至怀宁金拱,许文称为"鬲形盉"[2];绍兴M306发掘后,牟永抗称为"甗盉"[3];《安徽省博物馆藏青铜器》称庐江盔头所出为"兽鋬盉"[4];马承源称为"异形盉",分盘口[5]  相似文献   
18.
驯化初期的家猪与野猪的鉴别是家猪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于准确定位家猪的起源时间和地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陕北靖边五庄果墚遗址、吉林通化万发波子遗址出土的猪骨及其他动物骨骼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猪食物结构的影响,证明了由于人类的饲喂,驯化的家猪与野猪的食物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利用这种差异,可以有效地进行家猪与野猪的鉴别。在此基础上,对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猪骨和其他动物骨骼进行了食谱分析,并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判断该遗址中已经出现了驯化初期的家猪。  相似文献   
19.
夏鼐对稻、粟、小麦、番薯,人类食物的起源;蚕、桑、丝绸人类衣着实物;马、车马坑人类出行工具等作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实践,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相似文献   
20.
东汉晚期越窑青釉瓷的烧制成功,是我国陶瓷工艺技术发展过程中第三个里程碑。它的出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①。越窑创建于东汉,鼎胜于唐、五代,衰落于宋代,历时千余年②。到了北宋时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已经明显地落后于以汝窑为首的北方青瓷,宋代五大名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