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2篇
  1952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睦南关,一个新潁而响亮的名子,随着中越两国人民当家作主,把一个象征着封建统治者民族压迫的地名——镇南关,改变成为中越“患难兄弟”(一)偕手共保亚洲和世界和平的称号,是有多么伟大的意义!就在这么一个地带上,距今七十一年前,我们的冯子材将军,曾经建立了不朽地战败法国侵略军和保征社国边疆的光荣战续。一为了实现完全占领我们友鄰越南的野心,法国殖民主义者,在西路接连遭受黑旗军几次严重的打击后,侵略者的魔爪,又指向广西的边境,妄想威胁卖国的清政府,毫不迟疑地在他拟定的条约上签字。这时代替那“勇于溃退”(二)的徐延旭做广  相似文献   
12.
对于武训,在以前我的确是相当陌生,脑海里只有一个「行乞(?)学」的模糊影子。直到看见人民日报『应该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号召后,才开始尽可能的把有关于武训的材料看一些,当时我就很自然的联想起欧洲中古末期托钵(?)派创始人圣芳济St.Francis 来,这也可能是我的错觉,我认为把圣芳济的「其人其事」作扼要介绍,可能对武训认识有相当帮助和启示。欧洲在十(?)世纪时候,如日中天的天主教教会的统治淫威,由于内在和外来两种因素,开始走向由发展到没落的道路上,一方面是在封建社会母腹里孕育着的新(?)工商业者的胎儿,开始在发育滋长,作为封建社会帮凶的天主教会自身,腐化的生活和暴横的行为,贯彻了(?)教皇到一般教士们,使人民恨入骨髓(?)另一方面,自十字军东征以后,人民深受了新的刺激,更引起人民甚至于下级(?)士对教会制度和宗教理论的怀疑与厌恶,教会竟被称为「魔鬼的犹太(?)堂」。所谓「异端」的下级人民反抗运动,  相似文献   
13.
学习祖国的历史,是生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的人们一个主要的任务。尤其是自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来的历史,就是一般所谓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现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部分,因为和我们当前的斗争关系最为密切,特别在史无前例地建立了人民政权的时  相似文献   
14.
雅片战争前清政府为什么执行“闭关”政策?革命导师马克思提得非常明确。一方面是“欧洲各国在17世纪之末,为着与中国通商而互相竞争,它们中间的剧烈纠纷,大大地促进了满洲人所采用的非常政策,这是毫无异义的”。另方面——从清朝内部来看“可是推动这种政策的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害怕外国人会扶助很大部分中国人在十七世纪前半期或大约在这时期内所有过的那种不满意满洲人奴役他们的情绪”(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导师更从经济方面指出“在中国农业与手工工场业直接结合,这就大大节省钱财又节省时间,因此就给大工业生产品以最顽强的  相似文献   
15.
在本刊本年度五月号,我曾經發表了“抗法名将馮子材在睦南關前的英勇战績”一交,不久就得到几个同志的函詢和面問,都希望能够知道一些在睦南關大捷前后關于馮子材的生平事迹;所以我就把所知道的僅有的材料,分做下列几小题簡略地介紹一下。一血腥起家馮子材,字幹南,1818年(嘉慶23年)生于廣东省欽縣城内“第一名勝鸿亭點翠之沙尾”(一),所以他的号叫翠亭,以后他统率的部遂,就因之称为萃軍。他的家庭和他的青少年時代的情况,因为缺乏記載,我们还不够完全清楚。不过当他出生以后,清王朝已經走上了沒落的道路,連綿不断的農民起义,普遍在各地各族燃烧着;特別是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战争以后,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怒潮,更是澎湃的發展。尤其是兩廣各地,已成为温地烽火。这時候他已經是三十歲左右的人了,在偉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動爆發的前夕,他曾經“聚徒于博白  相似文献   
16.
在我对历史的学习和讲授的实践过程中,深切地感觉到对于要学习或者要讲授的一门课程,事前对该课程的特点和重点有一个简明扼要的了解,是十分需要的。因为这不特在积极方面使讲授者掌握中心,一切围绕着这条(?)锥骨似的红线,进行有系统地重点突出地讲明基本而主要的问题;研且在消极方面对讲授者不致发生轻重倒置本末不分和脱离基本要求与教学目的而无中心的自由主义式的乱谈。同时对同学方面也可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力于主要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使他们对这一门课程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关键有深刻的印象,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到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部份)这门课程,我们提出他的基本特点和教学重点作为研究的题目,该有如何巨大的意义。以下就是我初步提出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热诚的企待同志们批评和指示。  相似文献   
17.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军方面,出现了两个义律。一个是查理义律charles.Elliot(一八○——一八七五),一个是乔治义律George-Elliot(一七八四—一八六三)。他俩个是堂兄弟,自然是同姓——都姓义律,按西方习惯,姓在名的后面,当时的翻译人又依照中国姓在名之前的习惯,把他俩都译作义律,混淆就从这发生。以后为易于区别起见,曾有人把查理义律称为义律,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