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3 毫秒
91.
92.
沧桑看云 《旅游》2012,(11):22-25
山坡上一排排高低错落、起伏有序的藏家木楼被对面山谷豁口穿透出的几抹金色霞光拂过。房前、屋顶、村前、村后早起的村民点燃的缕缕桑烟,被这和煦灿烂的霞光一抹,顿时变得缠绵悱恻,似梦似幻。矗立高处的白塔、寺庙金顶在这飘飘欲仙、如泣如诉的桑烟缥缈中朦胧似雾,若隐若现。  相似文献   
93.
本文旨在结合薛氏兄弟致丁宝桢信札中的有关史料,介绍光绪初年中英外交争执这个背景下,丁宝桢在山东所实施的海防战略。  相似文献   
94.
推荐地:嘉兴梅花洲北宋宰相蒋之奇的《日录》中,有一段简洁的记录:"宝圣石佛院在嘉兴县东南,唐至德二年于寺基掘石佛四躯,至今见存,天圣中赐名宝圣,人但呼‘石佛寺’。"文巾所载之"石佛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风桥镇梅花洲内。唐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这一年,石佛寺因四尊出土佛  相似文献   
95.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4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 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96.
焚香的历史     
君云 《文史博览》2006,(5):39-39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4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97.
乐家大院第四代子孙成长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到 50年代初,其中也有几位突出者,如乐恭彦、乐锦霞、乐黛云等,乐恭彦、乐锦霞还为新中国而献身。  相似文献   
9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60年代,世界局势的变化和西方科技的进步对天主教会及天主教神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宗教逐渐失去已往对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人们越来越不接受宗教思想的控制,其影响力不如从前。在此背景下召开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通过了四个宪章、九个法令、三个宣言及一篇告世界书等重要文献,表现了天主教与当代世界及当代人交流思想的渴望。革新和对话是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精神所在。革新内容包括神学革新、教会自身改革、礼仪改革、教皇形象改变等等。梵二会议对世界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天主教现代史上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相似文献   
99.
20世纪20年代,贵阳城普定街乐家大院里,海平老祖公的第二子嘉荃公这一支在此定居。嘉荃公有六子二女:长子乐森璧(伯恒)、次子森琳(仲琴)、三子森琏(叔慎)、四子森(季纯)、五子森琅(景武)、六子森玮(静麓)、女碧纯、荔琴。乐家第三代子孙,他们的青年时代正处于一战和二战几十年间,他们接受了欧洲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影响,滋生了科学兴国、读书求学的热情,向往精湛技术和科学文化的境界。1912年乐森璧赴北平入清华学堂。后公费留学美国,在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归国,先任教于贵阳南明中学,后在北平、上海任职,曾在海…  相似文献   
100.
珍云 《旅游》1995,(12)
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中年男人在世界著名的英国伦敦蜡像馆门前吃了闭门羹,当他拿出自己制作的一双蜡像手时,鄙夷和冷漠立即变成了惊叹和热情。本文不是他的传记,而是他所创造的为中国争了光的艺术的粗线条的巡礼。相信您看后不会解渴。那就到北京来吧,亲眼看看这让世界惊叹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