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1.
西周时用干支记日,干支周期为60天,终而复始,不断循环,它不受月份的限制.西周时行用阴阳历,一个阴历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相间,两个月合计共59天,比一个干支周期少一天,这就使日干支在各月份内的日序不是固定的,所以仅记月份和日干支就难辨清其干支在该月份内的日序.如《何尊》载“在四月丙戌”、《商尊》载“唯五月展在丁亥”,此丙戌和丁亥分别当该月的哪一天?读者却较难辨清,这需要利用历表查对,而查历表又得确定此历日所当的年份,这中间涉及的问题就多了.西周器铭另有月相历日,是在日干支前加有月相专名,而月相是定点的,所以只要知道它的定点日期,则其日序便可直接读出.如《(?)簋》“六月初吉乙西”,初吉为月之1日,此  相似文献   
12.
西周宣王之世有两次千亩之战,而近来一些学者把它说为一次,这与史实不符。 宣王之世两次千亩之战,古文献有明确记载。一次是晋有千亩之战,见于《左传》。一次是周有千亩之战,见于《国语》。现分述于下,希方家正之。  相似文献   
13.
14.
姜水辨     
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而姜水在那里?关系到上古史的研究,对此不可不辨。清乾隆《宝鸡县志·沿革》“神农所生”下说:“按今县南有姜水,北流注渭,郦元注渭水不知,遂以会杜之岐水当之,而谓岐水流经姜氏城南为姜水,复自知其不确,乃曰疑即杜矣。”民国《宝鸡县志·古绩》“姜氏城”下说:“按出杜阳之大岭者岐水也,出秦岭之大散关者姜水也。郦氏不考,遂以岐水蒙姜水之名,而并移姜氏城以就之,误矣。今姜水在县南三里,姜氏城在水南涯。”二县志所说的姜水,指流经大散关的这条水。而这条水郦元是知道的。水经渭水注载:“渭水又与扞水合,水出周道谷,北迳武都故道县故城西。其水又东北历大散关而入渭水也。”流经大散关只有一条  相似文献   
15.
《晋侯苏钟》记周厉王三十三年的历日 ,与公元前 846年历日正合 ,证明厉王 3 3年就在公元前 846年1。按此顺推 ,则厉王 3 7年当公元前 842年。这年国人暴动 ,厉王逃跑 ,那么逃到什么地方去呢 ?他想起四年前曾和晋侯苏同去“东国南国”巡视 ,晋侯与他还有交情 ,于是直奔晋国的彘地避难 ,住了十四年 ,最后死葬于此。厉王奔彘后的十四年 ,周王朝的政务由召公、周公二相行政 ,故称“共和”。由此可知 ,厉王实际在位的三十七年 ,是由公元前 878年至前 842年。前 841年已属共和元年 ,厉王已不在位 ,故知把厉王 3 7年定在共和元年 (即前 841年 )则…  相似文献   
16.
谈西郑地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书纪年》记:“穆王以下都于西郑”.[笺]曰:“颜师古谓穆王下无都西郑之事.殊不知西郑、南郑一也.自镐京视之,则郑在南.自新郑视之,则郑在西.”这一解释是把南郑当西郑,可知自唐以来对西郑地望已不清楚了.《竹书纪年》又记:“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笺]谓:“按石氏曰‘日再出为渗光,其国有兵.’《开元占经》曰‘郑当是京兆郑县,今西安府华州也,在府城东二百里有古郑城在城北.’《一统志》‘周时郑桓公始封此,其地亦名咸林,或作棫林,字近而(讠为)也.’”在这里据石氏之说,以“日再出”为“天再旦”.此说研究者多从之.而《开元占经》和《一统志》把周懿王时的西郑说  相似文献   
17.
法门寺唐碑记有“大魏二年”和“元魏二年”的纪年,我在《法门寺始建年代考》里就此纪年作过考证,断定它是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即公元555年.近读《法门寺研究专号》,有韩金科、王均显《法门寺始  相似文献   
18.
李仲操 《文博》2000,(5):15-16
《文物》1998年5期报导了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静方鼎》,此鼎从形制、纹饰看,确为一件美术精品,而从铭文看则不像西周时的铭文。特别此鼎何时出土于何地?曾为何人收藏?它出土后的流传情况怎样?均无明证,令人未敢信其为真。徐天进《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静方鼎》一文指出:“虽然该器之形制、纹样具有商末周初的特征,但该时期的铜器中鲜有如此长铭的方鼎。”对此我也有同感。  相似文献   
19.
石鼓山位于宝鸡市郊东南约十余里之渭河南岸,当陈仓山之北阪,隔渭水与秦汉时的占陈仓城相对,它是我国春秋时代秦国君猎祭活动最频繁的一个地点,是秦人争霸图强的精神支柱。 石鼓山的名称,最早见于《三秦记》。刘昭(续汉书·郡国志》陈仓县下,注引《三秦记:》曰:“秦武公都雍陈仓城是也,有石鼓山,将有兵此山则鸣。”据此,知秦武公之世,陈仓就有石鼓山,则石鼓山名的形成时间,应早于秦武公。按秦人原居陇西之西县,至秦文公之世才迁居沂渭之间。《史记,秦本纪》载:“秦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  相似文献   
20.
1978年6月,陕西省宝鸡市内燃机配件厂工人文物通讯员王发顺同志从即将回炉的废铜堆里拣出铜戈一件(图一)。此戈援长16.1、宽3、内长11、宽3.5厘米。援部上扬,没有中脊。内部平直,中有一穿。胡下部残折,阑侧仅存二穿。援、胡、内均有刃。戈身有绿斑锈痕。戈内正面刻"八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奭"十五字。背面铸"诏事"二字,为横书。又刻"属邦"二字。经了解,这堆废铜来自三原县,其出土地点当距三原县不会太远。三原距咸阳较近,咸阳为秦都城。此戈当为吕不韦在咸阳任职期间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