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赵大年纪事     
明红 《文史月刊》2005,(3):35-38
著名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赵大年先生身材高大,步履稳健,虽已是古稀之年,却没有一点龙钟老态。赵老是我国近年来较高产的作家之一,迄今为止,赵老已有近800万字的作品献世。长篇小说《大撤退》、长篇纪实小说《志愿军战俘》、中篇小说《公主的女儿》、短篇《西三旗》等影响较大。有《并非一个人的故事》、《琴童》、《玉色蝴蝶》、《车水马龙》、  相似文献   
32.
明红 《文史春秋》2002,(10):48-48
邓小平故居为三合院式建筑,青石地板,有两个篮球场大。无数游人都被故居的楹联所慑服。正堂屋门前,挂着四川名作家马识途1983年撰写的楹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干载接踵颂广安。”此联语字精当,笔触流畅,高度颂扬了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对小平同志的敬佩和景仰之情。  相似文献   
33.
明红 《文史春秋》2002,(10):35-39
丁聪先生为人坦率、真诚、风趣,面庞饱满红润,嘴角总带着笑意。他的形象和年龄怎么也对不上号——尽管丁聪已年过八旬,但依然不显老。不显老不仅因为其有一头乌油油的黑发,一双敏锐的眼睛,也不仅因为自称“小丁”,或因为其创作颇丰,更因为他有一颗年轻的心。  相似文献   
34.
我于1946年生于长春市,1970年吉林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0医院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年底调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为部队军级以上干部服务。1980年8月15日上午10点,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领导和保健办公室负责同志找我谈话,决定派我到邓小平同志身边做专职医疗保健工作,并说次日就把我送过去。听到组织的这个决定,我又惊又喜,同时又感到责任重大,深恐力不从心。领导看透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放开胆量,试试看。”我给小平同志当保健医生时,他已是76岁的老人了。让我惊奇…  相似文献   
35.
我是1984年3月到聂帅身边做专职保健医生的。其实,我在到聂帅身边工作之前,早就有幸亲眼见过几次聂帅。最早的一次是1981年夏天,当时我是邓小平同志的保健医生,随小平同志驱车看望在北戴河作暑期休养的聂帅。我亲眼见到两位老人亲兄弟般的会面。再一次是1981年9月24日,在京西宾馆,我站  相似文献   
36.
明红 《文史春秋》2003,(4):14-17
最可爱的人军事文学家魏巍先生的家是一个小院,坐落在北京西山一面山坡上。客厅简朴、敞亮,存部队遗风,墙壁上挂着一张巨幅中国地图,靠近沙发的小桌玻璃板下,是魏老的手笔条幅“黑发不知勤奋早,白头才觉读书迟”,书房里挂着周总理和鲁迅的肖像。魏老的夫人叫刘秋华,他们是1946年结婚的,到如今,夫妇携手已幸福走过了56年。魏老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女们早已成家立业,平日里,家中就只剩下二老和保姆。魏老满面春风,精神矍铄,鹤发童颜,思维敏捷,步履稳健。喜欢竹子的魏老是河南人,他把翠竹当作刚直端庄、高风劲节的人品之…  相似文献   
37.
费孝通纪事     
明红 《文史月刊》2004,(12):49-52
费孝通先生的寓所是一座红檐灰顶的小楼。费老博学睿智,温文尔雅,谦虚友善,德高望重。平日里,学生要来看他,下级要来看他,朋友要来看他,要避也避不开,想躲也躲不了,费老都要认真地接待。“近来渐感体力不支,脑力也大不如前,正考虑为自己定一条原则,不再带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38.
“我比拿破仑个子还矮,只与鲁迅、曹禺身材相当。反复衡量,没力气玩枪,只有条件摸笔,于是便做了文学。”脸上架着一副随时都有可能滑下来的大眼镜,走路好似日本人,一路拖拖沓沓的小碎步……不说话的魏明论似乎老有醉意,半眯着眼,仿佛沉浸在某种梦境之中。去年新当选全国剧协副主席的魏明伦说,别看文艺界的事情多,气氛热烈,可他的心还在杂文和剧本方面。在1999年2月四川省川剧院引发的“《变脸》风波”,著作权遭受侵害的魏明伦已离开四川省川剧院,7月调到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担任顾问,兼任四川省文化厅艺术委员会主任。前不久…  相似文献   
39.
我给小平同志当保健医生时,他已是76岁的老人了。让我惊奇的是,尽管他年事已高,又历经坎坷,但仍红光满面、精力充沛。  相似文献   
40.
明红 《文史春秋》2004,(2):58-62
提起《半夜鸡叫》及其作高玉宝,相信读不会陌生。1949年至1951年,盲战士高玉宝边打仗边“画”书,一不留神创造了中国学史上一个先例——书名、主人公、作三同名。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国内有7种少数民族字版本,国外有近20种字出版。仅汉版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