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爲寫卷定名是敦煌文獻整理研究的先行工作之一。本文列舉實例,指出前賢擬題中存在誤擬、泛擬、分擬、混擬、不準確等問題;並根據自己的工作實踐,提出了原有篇題的擇定原則,認爲缺題殘卷的定名可采取據其他寫本考定、據傳世文本考定、據字詞順序考定、據關鍵詞考定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張國剛 《中华文史论丛》2011,(4):281-298,396
聯邦德國檔案館藏清末德國駐天津使館若干檔案,保留了那個時期天津的若干物價與商業資料,使我們得以窺知當時神秘的外國人在華的消費習慣、生活水準,以及匯率與物價變動對其日常生活的影響,彌補了一般中文史料之不足。  相似文献   
13.
濮家與蕪鋼     
1958年10月,我在蕪湖市文化局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听到刘梧岡中医师講述南宋初叶至清末时期濮家在蕪湖炼鋼制器的史话。我認为这是搜集芜鋼史料中一条珍貴的線索,根据这条線索,对湖鋼的历史进行了初步的調查和研究。現将调查所得的材料,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对蕪鋼历史作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事实是这样的:在北宋末期,居住在山东曲阜的濮家弟兄七人,他們都是精于炼鋼制器的鉄工。因为金人南浸,濮家弟兄激于民族义憤,相約分别从軍,从事修造武器,以与金人抗战。在分散以前,特制鉄符一方,分作七块,弟兄各执一块,  相似文献   
14.
前言中國歷史上的宗族結構,五服内外是親疏關係的一個分水嶺。五服之内的親屬關係都可以稱爲“家”。這樣的“家”有三個大的同心圓:父、己、子構成同心圓的最核心結構,是爲核心直系家庭;上下推及祖、孫,旁及堂兄弟,是同心圓的第二層次,若同居,是爲四世或五世同堂的家庭;同心圓的最後一圈從曾祖到玄孫,若同居,是爲九代之“家”,比如唐代的張公藝和江州義門陳氏,這樣的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農村家庭是一個典型的生産單位和經濟單位。本文通過對於農家的土地占有和糧食産量等資料的考證,討論當時農民家庭的基本收入、消費和生産成本,試圖給出唐代農家經濟生活的大致輪廓。作爲比較的參照系,還對於一般城市平民和低級官僚家庭生活作了簡單勾勒。  相似文献   
16.
《史記·屈原列傳》是研究屈原及其楚辭創作的惟一相對完整史料,爭議也最爲集中。本文從《屈原列傳》收録的惟一楚辭文本《懷沙》入手,利用新出土材料與古文字知識,發現司馬遷是依據漢初隸變楚辭文本而不是先秦楚文字寫本材料寫作屈原傳記的,一方面采用了淮南王劉安《離騷傳》的成果,另一方面借鑑了漢初輿論環境中的一些"屈原話題"。司馬遷在屈原之歿一百七十年後,采用二手材料寫成的屈原傳記,可視爲屈原研究的最初原創性成果,同時也因爲其采用的是漢初隸變楚辭(本文稱之爲"宗本")而不是先秦楚文字寫本楚辭(本文稱之爲"祖本"),對屈原傳記的敍述難免存在許多闕失,留下了很大研究空間,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屈原否定論"的温床。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两、三年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展开,全国各地工程地区发现了大批的文物,这些文物给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艺术家提出宝贵的新资料,同时它们也丰富了我要,有鼎,敦,盤,匜,豆和壶等。按豆、壶为中国古代习用之器,战国时代更为多见,如燕下都(河北易县)曾发现陶豆、陶鬲很多。我国古书中,关于用壶的记载也不  相似文献   
18.
工会组织的图书馆,现在约有一个万个,藏书数量有的有几千册,有的有几万册。这些图书馆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建立起来的。图书在日益增多,工作经验在日益丰富,它的作用也日益显得突出。在国家经济恢复时期,厂矿的各项秩序还不健全,职工群众的文盲、半文盲还较多,工会图书馆数量少,藏书也不全,以及还没有如何运用图书进行工作的经验等,就使工会图书馆的作用和效果还不显  相似文献   
19.
筆者前幾年應德國華裔學志研究所(InstituteMonumenta SeriCa)邀請作學術訪問,在德期間訪問了德國一些漢學圖書館,對德國所收藏的中國古籍善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專門抄錄了一些宋元明的善本目錄。德國所藏的中國古籍善本分布在許多圖書館,這裹我首先介紹一下慕尼黑巴伐利亞公立圖書館所收藏的善本情况,下一篇介绍其它圖書館的收藏情况。  相似文献   
20.
邢鐵 《中华文史论丛》2012,(2):101-130,395,396
本文以士族的家學特徵爲切入點,具體考察了科舉制度下文學、經學、史學和技藝作爲家學的傳承情況,借助社會分層和流動理論重新審視了士庶融合的歷史過程。試圖說明,科舉制度下仕途走得最順的不是文學"才子",而是有經學家傳的士族子弟;士族階層在唐宋時期不完全是衰落,而是分化,——有的衰落了,更多的人則憑藉世代相傳的家學優勢和優秀的遺傳素質、通過科舉制度繼續走着仕途,並且與庶族階層中的精英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士大夫階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