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北魏太和十六年,孝文帝实行爵制改革,但改革前所实行的虚封五等爵制,依然延续下来而改称散爵。散爵封地为虚封性质,但由于与实封的王爵、开国爵一并实行,所以受到后者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散爵封地由原来以晋代郡、县为名称,改为以北魏所设郡、县为名称。并且,由于散爵封地由郡太守、县令进行治理,还可以被作为开国爵的封地来封授,散爵的封地与爵位等级已经没有联系。但散爵封地的封授与开国爵相同,也实行籍贯回避。总体而言,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实行的是以实封爵为主导的分封制,散爵封地的封授只是这种分封制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征讨都督是在西晋末年出现的。在东晋时期,征讨都督为当时国家广泛使用,并且,在征讨都督的设置上,表现出明显的特点。东晋国家严格控制征讨都督的设置权力。征讨都督实际上是国家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兼领职。征讨都督具有比较明确的等级区分,具有持节的权力和比较明确的称号。征讨都督可以统率中军、外军以及州郡兵,可以行使军事惩罚权,可以有效地指挥参与征讨作战的将军。征讨都督与当时国家的各种名号的将军以及都督诸州军事有密切的关系。由于都督诸州军事兼领征讨都督职,因而,就使它具有在都督区外作战、统率都督区外的军队的权力,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扩大都督区的范围。对征讨都督在战争中起到的这种作用,是不应该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东晋都督诸州军事与其所领将军职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国家设置的都督诸州军事与将军职有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将军职是都督诸州军事任职的必要条件。东晋都督诸州军事与将军职的结合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并且也呈现出复杂性。由于都督诸州军事与将军职结合的密切,因此将军职可以体现都督诸州军事的地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都督诸州军事的等级,可以表现国家对都督诸州军事的表扬和惩处。都督诸州军事与将军职的密切结合,就使其军事职官的特征更明显了。  相似文献   
14.
东汉时期,吊祭是丧葬活动中的重要仪式。在皇帝、贵族、官员的丧礼以及平民的丧葬活动中,吊祭是表达对死者哀思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但由于社会等级差别,吊祭的方式并不相同。在国家丧礼中,吊祭的不同方式体现丧礼规格的差异。在私人丧葬活动中,吊祭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成为吊祭者与丧主联系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北魏后期,国家开始设置“道”。这种“道”,实际上是为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规定的活动范围。因此,北魏后期“道”的设置是与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的任职联系在一起的。由这种设置特点所决定,“道”成为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活动的特殊区域;“道”的设置具有临时性,其存续时间与大使、征讨都督与行台的任职相联系;“道”规定的区域范围是不明确的。至北魏末年,行台的设置开始具有地方官化的趋势,其明显表现是多以州刺史和都督诸州军事兼任。因而,与这些行台的任职相联系的“道”不仅设置的时间延长,并且具有比较明确的区域范围,实际上成为一种不稳定的行台区。这种不稳定的行台区,正是东魏、北齐稳定行台区产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北魏时期,皇帝经常举行以赏赐为目的的宴飨活动。尽管这些宴飨的类别不同,但涉及的社会群体是很广泛的。皇帝宴飨群臣,主要遵循君臣之礼,而皇帝宴飨宗室,则按家人之礼进行。皇帝赐酺宴,则以显示恩德为目的,通过下达诏令,使全体编户民都参与的聚饮活动。这些赐宴活动,都不同程度与皇帝的施政方略联系在一起,因而也就产生比较明显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两晋郊祀礼是国家祭祀制度中的最高礼仪。这一礼仪包括南郊和北郊祭礼。南郊祭祀的主神为天;北郊祭祀的主神为地。在所祭的主神之外,还有配祭神和从祀神。两晋郊祀礼具有完整连续的仪节,但是,两晋郊祀礼不重视以乐舞相伴,因而,与传统的郊祀礼具有一些差别。并且,郊祀礼也不能按规定时间举行,所以也就冲淡它的影响。两晋郊祀礼对主祭者与助祭者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正是他们现实的政治地位在郊祀礼仪活动中的体现。由于对郊祀神祇信仰色彩的减弱,所以,也就很难影响两晋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北魏国家为军队作战规定了保证军粮供给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军粮的征集、军粮的储备与管理以及军粮的转运。北魏国家征集军粮,主要依赖田租的征收。但也以“和籴”法获得军粮,并且,还推广屯田,以增加所需军粮。北魏国家在首都设置太仓,在地方州、军镇、郡都设置通用的仓廪储备军粮。这些仓廪储备的粮食都设专门官员管理。北魏国家通过陆路、水路转运军粮。转运军粮的人力,开始使用归顺北魏的少数民族部落民。从太武帝以后,主要为服徭役的编户民。转运的畜力,则是为国家掌握的马、牛、驴等牲畜。至于转运军粮需要的车辆、舟船,主要由官营手工作场制造。由于这些措施的实行,就使军队需要的军粮获得了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西晋永嘉、建兴年间都督诸州军事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永嘉、建兴年间,继续在全国重要地区设置镇戍区,由都督负责镇戍区的防卫。但是,由于西晋末的政治、军事形势十分复杂.因此这一时期都督区和都督的设置,出现了不同于建国初年的较大变化。为了挽救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西晋政府除进一步扩大都督的军事权力外,还相应增加了都督的行政权力。但是。随着各地方都督势力的衰落及其离心力的加强,西晋末年的都督诸州军事制度不仅没有巩固王朝的统治,反而加速了它的衰落与灭亡。  相似文献   
20.
东汉持节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时期,国家使官员持节是实行统治的重要方式。当时国家一般通过诏令和委任官员参与国家重要活动的方式来授节。东汉国家设置的持节官有长期待节官和临时持节官。临时持节官主要参与国家的礼仪、军事、外交、安抚等活动,他们参与这些活动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更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统治意志。东汉末年,将军持节的形式开始出现变化。在将军可以持节的同时,已出现了使将军“假节”的情况。将军“假节”,可以加重其地位和参与地方的军事事务,因而,同将军持节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有所不同。实际上,这已经开了魏晋时期将军具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种持节方式的端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