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净慈寺是杭州著名的禅宗寺院,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寺后慧日峰北麓山腰处的石佛洞与无名洞造像应为吴越国净慈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佛洞内现存的造像主要有正壁大龛内的三世佛坐像与南壁上层大龛内的卢舍那佛并骑狮文殊、骑象普贤像,二龛均应雕造于公元954年净慈寺创建后不久的10世纪50年代。其中,石佛洞正壁大龛的雕凿应略早一些。二龛为研究杭州地区的三世佛与卢舍那佛崇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施双手上举这种特殊手印的卢舍那佛三尊像龛,应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此类龛像。无名洞内的小龛应表现西方三圣像,雕造年代也应在十世纪中期净慈寺开山建寺不久,反映了西方三圣像在吴越国流行,并且继承着唐代造像样式。  相似文献   
22.
龙门石窟地藏菩萨及其有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藏,是大乘佛教中的大菩萨。唐玄奘译《地藏十轮经》称他是“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地藏”。该经认为他象大地一样,含藏着无量善根种子。地藏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灭度以后,弥勒下生之前,“于二佛中间无间佛世界教化六道众生”,并誓必尽度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有情,始愿成佛。关于地藏的身世,说法不一。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地藏的前身在过去久远劫中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于是长者子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  相似文献   
23.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长安佛教与丝绸之路上的石窟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石窟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这些石窟以长安以西的丝绸之路沿线最为密集,它们的产生与发展,同长安佛教的传播与弘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历来众说纷纭,而以东汉明帝感梦求法说最为著名。但据考古资料以及《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的描述分析,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应在二世纪中期的贵霜迦腻色迦时代。“及至桓灵  相似文献   
24.
飞来峰位于中国浙江杭州地区,是一座洞穴寺庙群,包括五朝时期(907-960)、宋代(960-1279)和元代(1271-1368)的300多尊佛像。此处以这些精良的造像、内容丰富的铭文以及包括高级僧俗官员在内的各种人的供养而闻名,并以其在蒙古统治下创造的汉藏融合的造像风格而著称。换句话说,飞来峰包含中国最大的元代藏式石刻造像群,现存一百多尊。文章通过探讨飞来峰藏式佛像的图像学和宗教功能,参考文本来源,并与早期和后期的例子进行比较,对飞来峰藏式佛殿的图像进行全面研究,按照从佛到佛母、菩萨、护法的等级顺序进行识别。来自不同地区的图像之间的图像特征和风格特征的相似性往往揭示了来自这些地区的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这些对比将进一步证实飞来峰藏式图像的艺术来源。文章是作者飞来峰系列研究的第四部分。  相似文献   
25.
陕西省麟游县是该省佛教石窟造像地点相对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隋唐皇室夏宫九成宫周围.分布着一些唐代的石窟造像。以慈善寺石窟与麟溪桥摩崖造像为代表。是我们分析唐代长安佛教造像样式的重要参考资料。慈善寺石窟包括3所大窟与10个造像龛。麟溪桥则有18个造  相似文献   
26.
喇嘛帽山的千佛院是陕西麟游地区较为重要的一处佛教遗迹。本文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千佛院的五处佛教遗迹。它们包括第2号窟唐高宗时期的三坐佛像,中唐时代的八世纪晚期相继雕凿的第4号千佛壁主龛像与第3号大龛的等身立佛像,北宋开凿的第1号龛、第5号的二小龛、第4号千佛壁主龛之外的麟游地方风格浓厚的众小千佛像。这些窟龛造像为我们研究初唐至中唐、北宋时期关中一带的佛教艺术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7.
常青 《文博》2015,(3):19-27,2,113
陕西省麟游县青莲山寺摩崖造像共有十六龛,可以分为三期:其下层五龛雕造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上层四龛补凿于贞观晚期至唐玄宗(712-756年在位)执政之前,而其余各龛为北宋补凿。在题材上,青莲山寺摩崖不仅有一般的佛与菩萨组合,还有显明的佛传题材。K3与K13很可能表现的是西土传法祖师像。K8的炽盛光佛也是唐以后流行的题材,宋代补凿的K4表现入宋以后流行的水月观音像。从供养人像来看,这处摩崖造像的主要捐资者是女佛教信徒。各期龛像均表现出了浓重的民间地方风格。  相似文献   
28.
常青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3):101-120+150-151
山西省祁县子洪圣觉寺石窟共有八座洞窟、七所摩崖佛龛,主要开凿于北朝时期。第一期大约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的太和年间,主要为三壁三龛式洞窟形制与三佛、千佛造像题材,佛像主要着传自印度的袒裸右肩式大衣与通肩式大衣,可能受到了平城以及其他地区的影响。第二期洞窟的主要形制也是三壁三龛式,佛与菩萨像主要着传自南朝的汉民族式服装,并有秀骨清像风格出现,应开凿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北魏晚期,与平城、洛阳的影响有关。该期第5号窟的释迦与交脚弥勒、倚坐弥勒菩萨的组合,是本地石窟的特色之一。第三期洞窟开凿于北齐时期,属于三壁设坛窟,坛上雕三佛造像。第1号是一所开凿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儒教洞窟。圣觉寺石窟为我们研究北朝山西佛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9.
常青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5):44-61+134-135
陕西省宜君县北部花石崖有四座石窟。第1-3窟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6世纪初期,主要受到首都洛阳的影响,也吸收了来自平城的保守风格,表现为佛装样式为汉式与印度风格相结合。同时这三窟造像都有十分浓厚的陕西地方风格。此外,花石崖石窟还继承着传自平城与洛阳的一组双窟形式,造像题材有三世佛、千佛、维摩与文殊等,与当时佛教界流行的坐禅观想修行密切相关。花石崖第4窟可能是瘗窟或禅窟,开凿时代有待考察。  相似文献   
30.
正马家河石窟位于陕西省旬邑县土桥镇胡洛沟口村一座名为菜花山的山峁之腰,山东侧紧邻自北向南流的泾河支流三水河。从石窟处溯河北上,约1.2公里为马家河村,石窟即按此村命名,约12.5公里为旬邑县城。菜花山海拔858米,石窟所在处崖壁面北,即石窟位置坐南朝北,包括一座大窟和数座小龛(图一)。马家河石窟主窟作为唐代少有的中心柱窟,于1992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期以来虽有报道与研究提及,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