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正众所周知,山西,自古以来,表里山河,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太岳山;境内又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尤其是汾河,由北向南,从十多个县市贯通而过。这样的地理生态环境造就了山西地方社会特有的人文区位结构和文明进程。常言道,中华五千年文明看华夏,华夏文明看山西,而晋南河东地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早已被考古学界所证实。  相似文献   
13.
1992年在北京,由文化部、广电部、作协和音协等单位,联合主办过一个“刘氏三杰”纪念音乐会,以纪念刘半农的百年诞辰,刘天华、刘北茂的60周年和10周年忌辰。刘氏三兄弟在我国现代文化史,特别是诗歌、音乐史上所做之贡献是令人仰慕与爱戴的。本刊特将刘北茂生前忆其兄刘天华的记录,由刘北茂之子育辉整理后发表。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江苏江阴人,我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刘宝珊系清末秀才,但积极倡导新学,曾创立家乡第一所新式学堂,开苏南地区新…  相似文献   
14.
从古籍丛书看中日典籍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东辉 《文献》1998,(1):258-262
在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关系史上,典籍的交流无疑是其中繁富而灿烂的篇章.而作为古代文化汇聚和总结的古籍丛书,对于中日典籍交流起了殊可称道的重要作用.笔者近年来致力于古籍丛书的考究,同时对中日文化交流史亦颇有兴趣.本文拟从数部影响较大的丛书入手,来探讨中日典籍交流史上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试论阮元在训诂学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清代著名学者阮元以其在训诂学上的杰出成就,足以跻身于清代一流训诂学家之列而无愧色。他找到了异字同义以及声近语同的根源。他将研究训诂之学与探求古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文字古义作为考定古代文化的一个依据。他还将训诂学运用于历史考证方面。此外,他主持编刻的《经籍诂》、《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皇清经解》等大型书籍,为训诂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了两种传本的《日书》,其中甲种的释文已公布。放马滩秦墓的年代据考约在战国晚期至秦始皇三十年之间,与睡虎地秦墓相近,墓中所出的《日书》年代也应当与睡虎地《日书》相去不远。而从文本源流的角度看,我觉得放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预防性保护—减隔震技术在地面浮放石像文物中的应用,基于规范公式首先确定了佛像的隔震系数和支座刚度范围,进而采用时程分析程序对初选的减隔震支座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研究了高宽比为5.6的石佛像采用减隔震支座的可行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处于高烈度区浮放于地面的具有较大高宽比的石佛像文物的抗震性能存有隐患,科学合理的减隔震支座用于佛像等结构物可取得显著的减震效果。本研究所做石佛像减隔震设计及分析验证思路对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常利辉 《华夏考古》2012,(1):115-119
本文新缀了小屯南地的两组甲骨,并做了释读。另对蔡哲茂先生所缀《屯南》27+321提出了质疑,并分析了一些可能会产生误缀的情形。由此指出,字形的一致性是缀合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黄国辉 《文物》2012,(7):49-55,68
自1899年王懿荣辨识出商代甲骨以来,学界在甲骨卜辞的断代、考释、缀合、辨伪、校重著录等各项研究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而其中最重要又是最基本的一项研究进展即在于甲骨的分期问题上。从董作宾先生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首次系统建立起卜辞分期断代理论[1],到陈梦家先生按组来重新划分殷墟卜辞,把新分出来的组、子组、午组卜辞提前到武丁时代[2],再到李学勤先生明确把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区分开来,确立以字体、字形等特征作为卜辞分类的主要依据,从而奠定了今天整  相似文献   
20.
马文辉 《世界遗产》2012,(2):102-103
在中国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