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4年12月至2005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发掘了两座西周中期的大型墓葬。两座大墓的葬具均为一椁二棺,其中M2还有殉人4具。墓中均出土有大量的青铜礼器,如鼎、簋、爵、觯、盉、盘等,并各出土铜甬钟5件。许多铜礼器L的铭文中有“倗伯”2字。发掘者认为,M2的墓乇是佣伯,M1的墓主是佣伯夫人。尤为重要的是,在M1的外棺上发现了大面积的“荒帷”痕迹,为研究两周礼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考古和盗墓,发掘与保护……在一个基本建设速度加快的时代,考古人必须面对种种措手不及的矛盾。绛县横水墓地考古揭出了史籍不见记载的西周倗国,首次发观了大幅的随葬品荒帷……但它不只是一项重大发现,发掘者从现场采集阶段开始,引入全国文保专业机构各精锐之师的力量,对荒帷、漆木器、玉器、青铜器、苇席、人骨等文物实行科学提取和现场保护,把文物保护视为考古发掘的重中之重,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尽可能准确、丰富的信息。从现场阶段引入文物保护力量,绛县考古不是唯一的先行者,但它投入的力度和耐心可能是最大的。它获得了国家田野考古奖长期空缺的一等奖,其背后的意义在于,考古中的文物保护和信息提取被学界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横水镇位于山西运城市绛县西部,由横南、横东、横北三个村组成,自古以来就是较为繁华的交通要道。墓地分布在横北村北坡一带,北望绛山仅 5公里之遥,南面远眺是巍巍中条山。从绛山之阳到涑水的北岸是宽阔的缓坡塬地,塬上有数道大小冲沟,其中一条小冲沟将墓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在冲沟两边断崖上还可看到西汉时期的墓葬,塬地下面是涑水河谷冲积平原。这里背风向阳近水,是理想的居住地和埋葬地。  相似文献   
14.
北橄遗存分析--兼论庙底沟文化的渊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0-199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翼城县北橄村发掘了一处典型的庙底沟文化遗址,同时在周围的调查试掘中又发现了枣园H1、褚村第一期等新的文化遗存,从而使几成定论的庙底沟文化的渊源问题被再度提起。  相似文献   
15.
山西横水西周墓地研究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至2005年发掘的山西绛县横水墓地M1、M2,为佣伯及其夫人的并列异穴合葬墓。两座墓均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平面呈“一”字形,墓道在西侧,墓主人头朝西。二层台上皆随葬木车一辆,墓内随葬大量的铜器、玉器、陶器和漆木器。M2的墓主是佣伯,俯身直肢葬,随葬铜戈4件。铜礼乐器有鼎3、簋1、尊1、觯1、岙1、爵l、卣1、甗1、盘1、甬钟5件,共16件(其中8件有铭文),此外还有陶鬲1件。M1的墓主是佣伯夫人,仰身直肢葬,出土有荒帷。随葬的铜乐礼器有鼎5、簋5、甗1、鬲1、盂1、盘2、岙2、提梁壶1、贯耳壶1、觯1、甬钟5件,共25件(其中8件也有铭文),陶器有鬲、高圈足簋、大口尊、三足瓮、圈足瓮、浅盘豆等30余件。发掘者认为,这两座墓的时代为西周中期的穆王时期或稍晚。在以晋文化为主的晋南,新发现了一个不见史籍记载的佣国,令人欣喜。笔者曾经探讨过其文化性质及其与晋文化的关系。本文再就荒帷、佣伯、西周时期的王畿范围等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荒帷在M1椁室内,大面积揭露出套盖在外棺上的荒帷,即当时的棺罩。与荒帷同时出土的,还有在外棺盖上的小木结构痕迹,以及形状类似帐架构件的铜用具。小木结构痕迹是方格状的木架,已塌落成堆,失去全貌。我们推测,这可能是墙柳之类的饰棺之物。M1下葬后不久,椁室内多次进水,棺椁之间逐渐被淤土占据,而椁室以外的填土始终没有倒塌,于是,椁室内的荒帷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这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饰棺之物,为研究史书所载的“荒帷”提供了实物资料。整体来看,荒帷的现存状况类似于今天的蚊帐。顶部已塌落,结构不详。其西、北面保存相对较好,现存高约1.6米,西北角有向下错位的现象;南面的上部已塌落,现存高约1.2-1.3米;东面保存最差,只剩下面的局部,高约10多厘米。保存下来的总面积有10平方米左右。荒帷整体是红色的丝织品,由两幅横拼而成,拼接的地方有明显的接缝,下有扉边。因多处有褶皱现象,所以实测每幅宽至少0.8米,总长约1.8-2米。外面是非常精美的刺绣图案,主题纹饰为凤鸟。北壁荒帷的画面保存较完整,至少观察到三组大小不同的凤鸟纹。图案  相似文献   
16.
考古和盗墓,发掘与保护……在一个基本建设速度加快的时代,考古人必须面对种种措手不及的矜持。绛县横水墓地考古揭出了史籍不见记载的西周倗国,首次发现了大幅的随葬品荒帷……但它不只是一项重大发现,发掘者从现场采集阶段开始,引入全国文保专业机构各精锐之师的力量,对荒帷、漆木器、玉器、青铜器、苇席、人骨等文物实行科学提取和现场保护,把文物保护视为考古发掘的重中之重,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尽可能准确、丰富的信息。从现场阶段引入文物保护力量,绛县考古不是唯一的先行者,但它投入的力度和耐心可能是最大的,它获得了国家田野考古奖长期空缺的一等奖,其背后的意义在于,考古中的文物保护和信息提取被学界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七十年代后期,磁山、裴李岗两个遗址的发掘揭开了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序幕。实际上,类似的遗址早在五十年代就有发现,1959年,北大考古专业在陕西华县、渭南调查时发现了老官台遗址,并且在元君庙发现明确早于半坡类型的灰坑,出土陶器同老官台的相似,这从地层上证实了是早于半坡类型的新石器遗址。后来提出了“老官台文化”。近年又有人对此类文化提出其它命名,诸如“大地湾文化”,“白  相似文献   
18.
1996年~ 1999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山西垣曲宁家坡遗址进行了连续的考古钻探和大规模考古发掘 ,发现仰韶前期、庙底沟二期、二里头、二里岗上层和东周时期等阶段的文化遗存。该遗址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晋、豫交界的黄河两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一 引言 龙山文化最初得名于1930年发掘的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从那时到现在,已过去了六十余年。在这期间,全国各地发现了许多具有黑陶特征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由于人们最初对龙山文化面貌的认识不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许多具有黑陶特征的文化遗存统统划入了龙山文化,因而使龙山文化概念的内涵大大外延,造成了龙山文化的复杂化。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渐渐注意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有一定的区别。五十年代末,安志敏先生就指出,山东地区龙山文化有独自特征,应与中原地区各类龙山文化相区别,而称之为“典型龙山文化”或“山东龙山文化”。此后很多人都认识到了不能将所有具有黑陶特征的文化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