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每当大年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居住在兰坪县的普米族有个最大的忌讳,即不准把洗脸水往门外泼出去,只能洒在屋内比较干燥的角落。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古时候,有一对年迈体弱的老夫妻,吃的,喝的,住的,穿的,样样都靠自己动手。虽然他们有一个姑娘和一个儿子,但姑娘早已嫁出去,儿子娶媳妇后单独过了。老俩口膝下无人照料,常常吃不饱,穿不暖。有一年,眼看就要过年了,老俩口翻箱倒柜,也找不出什么好吃的东西,真不知怎么过年才好。实在没奈何,老倌想起了儿子  相似文献   
202.
钱在口袋底一天,妻子让丈夫带个口袋去赶街,她怕丈夫把钱丢了,把钱缝在口袋底角里。下午,丈夫垂头丧气地回家来。妻子问:“口袋呢?”丈夫说:“口袋被人偷走了。”“那钱呢?”丈夫满有把握地回答道:“钱在口袋底角里,丢不了!”拾草帽有个人非常贪嘴。他出门时经常戴一顶草帽,拄根祖传拐杖。一次,朋友请客,他在席间狼吞虎咽,吃得肚子胀的象鼓一样,才离席回家去。路上,一阵风吹来,把草帽给吹落在地上,他弯腰去拾,可肚子象根巨型的柱子撑着他,弯不下去,就拿拐杖去钩,但风大帽轻,钩起来又吹掉下去,实在没办法,只好站在路上等人来帮忙。正在这时,迎面来了个孕妇,他连忙叫住那妇人,说道:“大姐,请拣拣我的那顶帽子。”那位孕妇白了他一眼:“你瞎了?”他定晴一看,恍  相似文献   
203.
从一九四八年四月到一九四九年初,丽江党组织在中共滇西工委领导下,很快在全县百分之八十的农村开办了农民识字班,大演大唱革命歌曲,以此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下面就是当时流行在开南区一带的歌。  相似文献   
204.
作臼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和食物加工工具,也是最早使用,沿用时间最长,迄今仍在中药房和日常生活中焕发生命力的加工器物之一。近年来,已有学者在论述中药粉碎工具时涉及持日①②,但较简略。本文拟从医药文献和历史资料对林自的记载着手,结合出土文物中有关材自的线索,兼及其他考古资料,讨论各种质地药用材臼的特点,以及它与药用乳钵的关系。1.医药文献及历史资料中有关药用村口的记载村留在迄今所见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该书多次提及木自、相将、柏杯田等内容,并有“春之”等加工使用方法的记载③,表明至迟在…  相似文献   
205.
本书是对明永乐七年(1409年)为统治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及库页岛而在黑龙江下游特林之地设置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系统性研究。据“编著者说明”,研究工作始于1963年;本书是中国有关这方面研究的集大成者。编著者杨旸、袁闾琨、傅朗云先生发表了许多有关东北史的论文和著作;由于不清楚三位执笔的分工情况,本文只好一并称其为著者。下面按章介绍本书的内容。第一章“奴儿干都司设立前,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对明代以前的状况,分为唐代以前、唐至辽金、元代这三个时期进行概观;略述了可称之为奴儿干都司前身的元东征元帅府的设置经过。第二章“奴儿干都司设立前的辽东都司设置”,针对辽东都指挥使司及三万卫以下25卫和自在、安  相似文献   
206.
安岳石窟,据安岳县文物保管所近几年的普查,发现有摩崖造像十余万尊,其中高度为3米、5米、6米、20米以上的大像有百余尊;造像分布点二百余处。全县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开元十一年”(723)(图版壹:1),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的为卧佛院(198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一处;列为省级保护单位的(1980年后重申)有四处,为:千佛寨、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列为县级文物保护  相似文献   
207.
我国石刻佛教经典开始于北齐。北齐的唐邕自天统四年至武平三年(568——572)在今河北武安县北响堂山(即石鼓山)刻了许多佛教经典,这对后代佛教徒从事大规模石刻佛经有很大的影响。①四川在东汉延熹年间就有了佛教的摩岩造像。②南北朝时,刘宋孝武帝大明中(公元457——464),道汪在三峡中摩岩造像。③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北魏僧人释玄嵩在茂县造阿弥陀佛像。之后,随着北地僧人络绎不绝地到蜀中传法,北朝的造像风格也就传入了四川。在唐代以前,四川是否有人发起刻造石经,现在还未见到这方面的记载和实物。唐代,四川  相似文献   
208.
瞧,那巴掌似的大山,一山紧挨着一山;那裂口似的山箐,一箐连着一箐,扳起指头数都数不尽。怒江为什么这样山多箐多?这里有个小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一个地方,居住着一对年老夫妇。他们有一个很聪明、很孝顺的独生儿子。这儿子,身强力壮,手脚勤快,也很能干,天地间的事样样他都会  相似文献   
209.
相传,在碧罗雪山脚下,有一片梨园,园中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梨树,每年都要结很多很多的梨子。每当地里的燕麦成熟,梨树结果的时节,一到傍晚,就从碧罗雪山大森林里,走出一群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人,有的弹着大三弦,有的吹着唢呐,说说笑笑地来到这棵大梨树下,一边乘凉(口款)闲话, 一边唱的唱、跳的跳,玩得十分快活。人们一见这些似人非人的伙子在尽情地歌舞,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碧罗雪山上的鬼来梨树下乘凉,可得耽心这些鬼来调  相似文献   
210.
彝、白、纳西、拉祜、哈尼、傈僳等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几个民族,每年农历六月,都要过传统的民族节日——火把节。各民族的节日活动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要燃起火把庆祝,这是共同的。火把节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各民族有各种不同的传说。这些传说与火把节习俗,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反映出该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物质文化水平和人们的精神风貌等等。火把节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对火的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