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及其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星 《民俗研究》2000,(1):12-16
继1996年中央民族大学举办的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之后,钟敬文教授于去年12月在中国民俗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所做学术报告中,再次提到“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这样一个重要的学术命  相似文献   
12.
周星 《民俗研究》2011,(4):168-198
通过追溯户县农民画的缘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集中讨论了农民画这一艺术传统的生产、消费和再生产机制。作者依据对实证资料的分析,指出农民画作为一种政治宣传艺术内涵着各种悖论,新时期农民画以多种路径经过重新的定义和解说实现了朝向现代民间绘画或民间艺术的转型,这为农民画赋予了新的活力。在市场经济进入中国新农村的同时,农民画也被以全球化为背景的旅游产业卷入其中而成为旅游商品的一种,这导致农民画产生了新的悖论。户县农民画得以和当地其他民间艺术品相提并论,成为当地一种文化资源甚或土特名产,意味着农民画的地方性及其描绘的农村生活与民俗风情成为最重要的卖点。对这些有关农民画的实践活动及其复杂过程,不妨采用全球在地化的理论观点来阐释。  相似文献   
13.
周星 《民俗研究》2014,(3):130-144
自2003年作为一项运动兴起以来,汉服运动极大地拓展了传统"中式服装"的内涵和外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当前,以互联网为舞台的汉服言说及汉服运动的相关理论,具有追求文化纯粹性之本质主义的特点,但"同袍"们在社会公共空间的户外汉服活动却又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特点。因此,要理解汉服和汉服运动,就应该将互联网"上线"状态的讨论和"离线"状态下的文化实践结合起来思考。  相似文献   
14.
营窟与营卫     
营窟与营卫●周星古代文献屡有言及“营窟”者,历来注疏笺译,或者平泛而论,或者一知半解,大都未尽其意。今不揣浅薄,试进一说,期以引玉。《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枯曾巢。……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  相似文献   
15.
一丹江西源于秦岭南麓,顺商洛地区商州、丹凤、商南三市县出陕境,流经河南省西南边缘,于湖北丹江口入汉江,全长443公里。丹江上游在陕西境内长243公里,恰占丹江全长的一半。丹江上游及周围地区地处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之间,历史上一直是沟通关中渭水、豫西洛水、陕南及湖北汉水诸地区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的交汇枢纽地带。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中国"物质文化研究"(Material Culture Studies)的各相关学术领域,诸如考古学、文物研究、农具史、传统手工艺研究、民艺学、博物馆学等,予以初步扫描和概观的基础之上,可以发现"民具学"在中国物质文化研究之大格局中长期"缺位"这一基本事实。由于民具学是物质文化研究中最为基层和基础的部分,因此,其缺位就使得中国现有的物质文化研究难有深厚的底气。中国是民具的"宝库",在中国大力发展民具学,不仅具有非凡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持续的"生活革命"浪潮中,无数民具沦为垃圾,仅有极少部分成为"文化遗产",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大力开展民具学的研究,有必要对民具学导入中国之后的成长历程进行详细的整理。伴随着中国社会之物质文明的更新换代,中国的物质文化研究需要有更大的视野,亦即需要将民具学也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7.
周星 《民俗研究》2002,2(1):106-114
在台湾本岛的一些地方,还有在与福建厦门盈盈一水相连的大小金门岛上,存在着独特的“风狮爷”信仰。其实,在福建闽南一带,民间也有不少涉及风狮爷的俗信。从风狮爷俗信的分布看,台湾及金门和大陆的闽南原本就属于同一个地域文化圈。无独有偶,在日本南端的冲绳群岛,也有一种和风狮爷颇为类似的民间习俗,日语称为“屋根狮子”,翻译成汉语即“屋顶狮子”。分析风狮爷及相关俗信,对风狮爷和屋顶狮子做一番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民间风狮爷俗信的复杂性,理解风狮爷和屋顶狮子各自的特征及彼此的异同,这也将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说明中日两国民间信仰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民间文化逻辑上的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神话中最为著名的神山——"昆仑山",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具有复杂寓意的象征。在将"地理昆仑"和"文化昆仑"予以区分的基础之上,还应进一步将"文化昆仑"区分为"神话昆仑"和"风水昆仑",指出在"地理昆仑""神话昆仑"和"风水昆仑"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联性。这三"座"昆仑山均非孤山所可理喻,虽然它们在不同"学科"(自然地理学、神话学、风水学亦即古代地理学)中各有不同的文脉和逻辑,但彼此之间却又相互证明、相互渗透。以对三者关系的辨析为基础,进一步探讨覆盖全中国的"大风水"格局,可知"风水昆仑"作为看不见的龙脉之源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