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彭建  周尚意 《人文地理》2001,16(3):21-25
环境感知研究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以北京市南沙河环境感知调查分析为例,指出环境感知的过程,提出个体环境感知的三大特征,即环境感知具有不精确性、空间层次性和文化集团性。同时强调指出,经典的感官空间差异模型在不同状况下会发生一定的空间次序变化。最后,针对北京市民环境感知特征提出建立市民环境意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工业空间的演替过程中,地方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地理学探究的问题。本文结合多琳·梅西地方历史层累理论,以北京平谷东高村镇为例,采用访谈方法,调查当地不同时期和同时期内各种动力对该镇地方性的影响。结论表明:资本作用和提琴技艺传承的能动性是决定东高村镇是否保持地方性的关键。本文认为:第一,一个地方历史层累的过程可以视为资本在当地的积累过程。第二,经济层与文化层的互动,以及多元主体的进入,使得原本不构成地方性的制琴技艺,试图转化成为地方性知识传承创新系统。第三,地方还由层内不同行动者与资本结构的博弈产生,一旦行动者无法突破资本结构的束缚,将导致地方性削弱。  相似文献   
13.
成志芬  周尚意 《人文地理》2021,36(2):127-135
历史文化街区存在建筑实体要素保护好,蕴含文化意义传承差的现象.本文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将街区作为景观,分析建筑使用形式和使用者变化后,景观意义的传承情况.本文以北京西四历史文化街区为景观对象,采用表征、非表征理论,调查当地居民对建筑实体体现意义的理解,及其具身的、实践的文化意义.研究结果显示:第一,该区表征文化主要是...  相似文献   
14.
周尚意 《人文地理》2023,(5):191-192
<正>《空间的生产与重塑》一书选择的空间单元是镇。这个空间尺度容易让读者产生带入感,因为每位读者都有关于“镇”的直接和间接了解,并能够以之为基础,进入本书作者讲述的“江南文化古镇”。镇是一级行政地理空间单元,在中国城市大致对应街道(社区)。人们鲜活的日常生活经验,都是在这样大小的空间单元中建立的。也许有人会说,人类学家更偏爱选择村落作为基本地理单元,如费孝通先生选择的江苏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林耀华先生选择的福建古田县湖口镇黄村。我猜想本书作者郭文教授选择“江南古镇”,原因之一是而今人们日常生活的半径已超出村落范围,在江南地区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