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典娜 《南方人物周刊》2012,(39):101-101
摩西的最后12小时仍然是在桌子里度过的。他已经卡在那儿40年了!作为一只木偶,一只老木偶,他有足够丰富的表情,仅仅是光线在他脸上照出的苦涩与焦灼,已经让人不得不对他心生敬意。  相似文献   
52.
每逢年节,拉祜山的大村小寨、山岗田野到处飘荡着优美动人的葫芦笙乐曲。老年人用深沉的“过年调”迎佳节,庆丰收,祝愿日后生活更加富裕,青年人用轻快的“求婚调”传情表意,寻知音,求良偶,缔结美满幸福姻缘。拉祜人传说,芦笙是厄沙教扎笛造的。第一代人扎笛和娜笛兄妹俩相亲相敬,一块唱歌,一起跳舞,一天也不分离。可是当天神厄沙叫他们成亲繁衍人类时,娜笛却躲了起来。这下急坏了扎笛。他到处找娜笛,找遍了九十九座大山,九十九条深菁,九十九个坝子,喊哑了嗓子,磨破了脚底,还是没找到娜笛。正当扎笛灰心丧气时,天神厄沙叫扎笛到坝中找来葫芦,到向阳坡砍来金竹,到密林中找来蜂蜡,手把手教扎笛做了葫芦  相似文献   
53.
人们思维的依据是具体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这种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并不是初级的,工程师、建筑师、自然科学家、医生和许多做实际工作的人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这是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无论如何,象大家所知道的,人们总是信服自己"亲眼看见的事物。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耳闻不如目见"的道理。而在博物馆里能够使观众亲眼看见许多事物,这就使博物馆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说服工具,成为宣传和鼓动的工具了。问题是在于:博物馆里要表现什么,以及如何  相似文献   
54.
单位社区杂化过程与城市性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社区作为中国城市重要的传统社区之一,曾经是以单位制度作为组织形态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准乡土性"社区。而在转型期,随着城市空间重构、单位制度解体与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单位社区出现了以社区杂化过程为显著特征的制度-空间-社会的全面转型。单位社区杂化从广义上包括居民构成、社会交往、行为模式和社区认同四个维度的变化,导致了单位社区"准乡土性"的消失和"城市性"的构建。本文从城市性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方式的经典理论出发,从不同维度理解单位社区杂化中城市性构建的现象与机制。  相似文献   
55.
正清代"就地正法"本意为"于所在地执行死刑",是指地方督抚等官员无需皇帝批准,即可对特定案件人犯裁决死刑并立即执行的审判程序。"就地正法"始于何时,目前学界看法尚不统一。尽管"就地正法"一词至少在清代中叶就已被使用,但大规模的适用应该始于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期(1)。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学界对就地正法多有关注,学者们分别从其渊源、性质、适用目的、延续原因以及具体程序等角度进行了多样化的解读,(2)但从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分析就地正法的研究并不多。(3)因此,本文拟从晚清中央与地方司法权配置入手,在对中央与地方围绕就地正法司法权博弈过程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中央刑部和地方督抚各自态度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6.
57.
58.
基于地铁刷卡数据的城市通勤与就业中心吸引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园园  塔娜  李响 《人文地理》2017,32(3):93-101
地理时空大数据为通勤行为和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基于一周地铁刷卡数据,采用出行链(trip-chain)数据模型对用户一天的出行进行描述,建立通勤识别规则,识别出上海市域的职住空间和通勤格局。上海市域平均通勤时间为35 分钟,通勤主流向是向心流,说明上海市域依旧表现出强单中心结构。市域就业单中心与居住郊区化并存,中心城区多核心就业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心城区13 个就业(次)中心的吸引范围、模式以及在整个市域的影响力,讨论多中心发展对职住平衡与通勤消减的意义。结果表明:多中心发展有利于城市通勤的合理分配,虽然次中心的平均通勤时间不一定减少,但是就业(次)中心已经表现出对邻近地区的通勤吸引和对主中心的通勤分流。  相似文献   
59.
60.
典娜 《南方人物周刊》2011,(20):104-104
“总有一天,我们会在山巅找到彼此。德国人俘虏了我们,斯大林叫我们叛徒,因为我们没有为他而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