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1935年1月,蒋介石为了加强对川康滇黔地方军阀的控制和督导,筹划和指挥对进入西南境内的工农红军的“围剿”,派遣以贺国光为首的“参谋团”去重庆。贺国光,字元靖,湖北蒲圻人。原系吴佩孚系统寇英杰部下的一名师长,北伐战争时投向国民革命军,此后被蒋介石重用。  相似文献   
42.
在远古的青藏高原上,居住着众多的原始部落,他们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辽阔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独特的高原文明。当时,众多的部族中,象雄部落、雅砻部落最为强大。象雄部落以广袤的西藏北部和西部为中心,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疆域辽阔、强盛一时,创造出了古藏人灿烂的文明。象雄文字是当时高度文明的有  相似文献   
43.
在青藏高原,尤其在广大的牧区,每逢节日或喜事时,青年男女喜欢头戴狐狸皮帽,身着漂亮绸缎面的羔羊皮藏袍。个个英姿飒爽,俊美亮丽。 狐狸皮帽也有所不同,有的把狐狸皮毛最好的那部分切下来做帽子。但很多青年男子干脆用整块狐狸皮做帽子。帽子的左右两侧点缀着狐狸的四肢皮毛,脑后有漂亮的狐狸尾巴。显得非常英武、粗犷。  相似文献   
44.
唐代大诗人杜甫《岁宴行》诗日:“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相似文献   
45.
暗腹雪鸡     
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别名高山雪鸡、喜马拉雅雪鸡、几乎遍布西藏全境,青海和新疆也有分布,为国家二级动物。暗腹雪鸡体形较大,身体全长50到60厘米,体重达2.0至2.5公斤。通体呈土棕或红棕色,密布以黑褐色虫蠹状斑。颏、喉白色:颈侧白色,额、眼线、眉纹、脸、耳羽土黄色。外侧尾羽为深褐色,杂以黑褐色斑。趾赤橙色、爪黑色。  相似文献   
46.
47.
所谓瓷器款识是指刻划或书写在一件器物的身部或底部,用以表明器物的时代、用途及工匠姓名的文字,亦称铭文。制瓷业很早就采用这种做法。清·许之衡《饮流斋说  相似文献   
48.
春季朝山四川丹巴县巴底乡是藏民族聚居的小村寨,这里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着春秋朝山的习俗。此俗藏语意为:为神山敬鸡朝拜。朝山前的准备工作还不少呢。做经幡──这一般是老人的事。用自制的墨汁,备齐已刻好的藏文经版,在五颜六色的按规格切好的方形或长方形的纸上印经幡;取净水和白石子──这是年少者的活路。到大河与山里的水汇合点取水、拾白石子,这地方来回得走上十五六里呢。那里排队取水的人们似长龙,然后依山梁走,并在沿途固定的小岩窝插经幡、丢石子、洒净水,直到寨中塔前。、阴历四月十—一大早,全村家家户户在碉楼上烧香…  相似文献   
49.
此书在"玩西厢记评"前有一序,惜已残缺,大要如下:首言西厢记应当改定。根据唱者"当面敷陈,不免失体","传袭既久,优人不通语意,插白作态,(囗皆)(囗失)本旨",再如关续四折,"不及王氏远甚",(承袭明人谬论)  相似文献   
50.
我的关于盐湖的一组诗,描写了牧人在驮盐过程中的几个劳动场景。这组诗发在《西藏文学》,引起文学界小小的关注。后来马丽华和张宇光两位作家分别在《藏北游历》和《神山之地》中对藏北牧民的驮盐这种劳作方式以及驮盐所涵盖的驮盐文化做了较为全面的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