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刘铁梁 《民俗研究》2012,(3):149-150
黄涛所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10),是综合了民俗学和语言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特别是将民间语言现象置于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期北方农村文化背景和生活情境当中,就一些典型的语言文化事象,诸如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人名、咒语等进行了深刻的解释。该书具有建构意义的观察与思考,使我们能够对"语言民俗"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讨论,专家和当地村民可能有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专家们看到那些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古老建筑美学风格的村落,被一个个地拆掉、吞没的时候,当然会感到无比惋惜。但是,村子里的人、当地的干部又是怎么想的呢?当地人应该比我们更加喜爱自己的老房子、老街道、老树和老井。他们那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感,是我们所投有的。然而,他们毕竟不是生活在古代,他们对于发展的诉求,比我们更加迫切,所以保护老房子,对他们来说就是次要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3.
感受生活的民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不只是研究对象的集合性概念,还指明了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根本视角,这就是要求通过民俗来观察一定地域和人群的生活,考察他们在那里一代代传承的文化。艺术家是借助某种模式化的艺术来感受生活,而民俗学者则是经由模式化的民俗来感受生活。民俗的传承与变迁从来都是与具体的人群、个人连接在一起,。同时又与时代社会背景紧密联系,所以民俗志研究可以将问题、事件、人都凝结于富有弹性变化的表达与呈现之中。这是感受生活的民俗学所应该追求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俗学思想发展的道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现代科学的中国民俗学,从1918年正式诞生算起,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程。90年当中,民俗学的研究活动曾发生过多次中断或者目标转移的情况,前前后后参加进来的学者们对于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的认识也多有不同,因此,如何梳理中国民俗学整体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就成为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民俗学,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话语简直是难解难分,这一方面使得民俗学拥有了一个参与解决现实文化危机的身份,另一方面也由此发生了一些理论上的混乱。一个核心的问题还没有澄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真的能够说明民俗文化的价值吗?  相似文献   
16.
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试行)·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铁梁 《民俗研究》2004,(2):145-152
关于《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的说明 1.编写《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的缘起与目的 “人文奥运与民间文化理论研讨会”的组织者认为:民间文化在“人文奥运”的理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人文奥运中有民俗,民俗需要抢救,抢救需要普查。但北京的民俗文化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实践民俗学是民俗学面向当下生活进行研究时的视角转换和理论重构。实践民俗学认识到:生活实践的主体是普通民众,而不是以"民俗主义"或"传统的发明"为理论依据的民俗操弄者;在田野访谈中出现的个人叙事,其实是以个人身份进入社会文化再生产过程的不可或缺的话语形式,它与集体叙事是相互建构的关系;强调实践的民俗学,必然使研究方式由传统的实证式民俗志向交流式民俗志转变,注重研究者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实践。作为具有学术转型意义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实践民俗学有助于从生活实践文化的传统及其创造性转化的视角重新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历史巨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