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71.
1985年山西平鲁进行全县文物普查时,在下面高乡上面高村发现一古墓。同年10月进行了清理发掘。上面高村位于平鲁县县城井坪正东30公里,洪涛山北侧,村西有大沙河从北向南流过。墓葬坐落在村子东北(图一)。  相似文献   
172.
<正> 一 史念海师早已指出,地处交通枢纽是长安城发展的主要地理条件之一。在基本相同的地理条件下,相继兴起了丰镐、咸阳和长安。长安附近交通结构已另文论述,但并非每一交通路线对城址确立都具有等同作用。有的道路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小,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等人文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可称之为随机性  相似文献   
173.
<正> 据《考古》1988年第3期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在唐东都洛阳宫城遗址范围内,发现了一座八边形建筑遗址。经初步发掘,发掘者根据“这一殿址的方位、形制、建筑特点,与有关文献记载的明堂颇相符合”,将其确认为  相似文献   
174.
<正> 前此我曾撰写《古地理书辨证三题》一稿,考证了刘宋孔晔《会稽记》与孔灵符《会稽记》、唐陆羽《吴兴图经》与《杼山记》、以及元李好文《长安志图》几种古地理书,其后于古地理书又续有一些心得,爰辑为此札,以续前稿。  相似文献   
175.
<正> (一) 三种类型历史地理学是通过复原过去的地理状况以积累这种知识。历史地理学知识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历史地理现象可划分为:(1)得自实在世界[Real World]的知识;(2)得自抽象世界[Abtract Wold]的知识;(3)得自知觉世界[Imagned World]的知识。如古代官道经由某一平原的哪些地方,这是实在知  相似文献   
176.
<正> 侯仁之先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界的泰斗之一,自青年时代起,即追随顾颉刚先生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50多年来,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方法,沙漠变迁和历史城市地理研究领域,创见尤为卓  相似文献   
177.
<正>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冬在汉中石门镌刻的《汉司隶校尉杨君(孟文)石门颂》(下简称《杨孟文石门颂》),是研究川陕间秦岭通道历史发展的一项重要依据,川陕之间穿过秦岭的通道虽然在历史时期曾有一定变化,但总的来说变化不是很大,基本上一直是散关道(又称陈仓道、故道、嘉陵道)、褒斜道、(氵党)骆道  相似文献   
178.
“九州”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州”之说,出自上古文献记载。但“九州”是否为夏代的行政区划,史学界尚有争议。本文运用考古资料和历史地理文献,通过对上古领土意识和疆域观念的分析,认为:“禹序九州”实有此事,它体现的是夏人凭借他们所掌握的关于“天下”的地理知识,按照当时确已存在的人文地理区系和分野,对夏王朝声威所及之地所作出的具有地理学和政治学双重意义的划分和界定,体现了夏人对于“天下”秩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9.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井坪镇南梁,分布着大批古代墓葬,自一九八六年以来,为了配合平朔露天煤矿的工程建设,平朔考古队进行了大规模的铲探和发掘。几年来共发掘了三百余座墓葬(简称 PNM)。这批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铜器、玉石器。其中的陶器、骨器十分引人注目。现将这批古墓葬中的 M54、M57、M192、M303四座墓葬的发掘情况报告如下(图一)。  相似文献   
180.
三崤山补证     
<正> 崤山道上有石崤(西崤)、千崤(东崤)和土崤三山,合称“三崤山”或“三崤”。与此相对应,在崤山道上又有石壕、乾壕和土壕三所聚邑,合称“三壕”。拙作《崤山古道琐证》(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4辑),曾经推论以壕、崤中古同音之故,三壕当分别得名于三崤山。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