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60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3篇
  1953年   5篇
  1952年   3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不能急着吃饭 更不能休息 毛泽东主席于1939年12月21日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道:“晋察冀边区的军民,亲自受到过白求恩医生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我一生最大幸运的事就是我两次亲自聆听白大夫教诲,从而给我带来终身从医的影响。 我和陈正湘团长在分区医院治疗过程中,主动配合医生,一方面治自己大腿的枪伤,一方面照顾陈团长的生活。陈团长的伤很快痊愈出院重返部队,我继续治疗。医院领导  相似文献   
22.
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即清真寺内的学堂教育是解放前回族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解放前武汉市有穆德小学和崇真小学两所伊斯兰教经堂学校.解放后,这两所小学发展成为汉口回民小学和武昌回民小学,实行了宗教与教育的分离,成为普通的学校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又新建了一所回民幼儿园和一个幼儿民族班,使广大回族少年儿童能同等地享受到现代化的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23.
回族历来尚武,素有练武习武的习惯.“习武”、“尚武”,不仅用以作为“防身健体、惩恶扬善”的手段,而且早已成为回族人民的共同心理感情和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武术也早已成为武汉回族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几百年来世代继承,显示了民族的活力,造就了一批武林精英.  相似文献   
24.
我认识麻佩三同志是在1949年武汉解放后的年底,当时,武汉市仅有的一座清真寺,武昌楚材街清真寺的阿訇(教长)王维贤告诉我,湖北省人民政府担任行政处长的麻佩三同志是回族人,他待人很和气,你可以去见见.适值我和武汉市的一些回族青年准备筹组“武汉回民青年联合会”.经过再三酝酿认为,回民青年  相似文献   
25.
笔者于去年开始撰写《王阳明遗迹著汇考》一书,因而到处访查有关王氏生平事迹及文物资料。得知浙江余姚文献馆藏有《王氏迂桃三世祖士公元迄王文成公七代遗像题字》一份有关王阳明世系的珍贵文献。其后获好友诸焕灿兄与该馆多次交涉,并成功复印了该份资料寄来。笔者有鉴于《遗像题字》为研究王阳明世系的重要文献,且在台湾及国外皆未见,实有撰文介绍的必要,希望连此引起国内外研究王学学者的关注。若论王氏宗族源流,王阳明家族发脉,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王氏系出姬姓,籍贯太原,自周灵王太子晋退伍景王,住迹继山,别姓为王,故王姓变…  相似文献   
26.
一、贵州人旅港的时代背显贵州人移民香港的历史,追溯起来并不久远。自一八四一年香港开埠以来,至今一百五十余年的悠悠岁月中,香港居民从初期的五千余人发展到今天的近六百万,人口增长了一百多倍,香港也从一个偏僻的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贵州人士对这颗“东方之珠”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最早进入香港并留居下来的贵州人,确切年代尚无考证,但是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一批贵州人去到香港从事商品贸易,却是无可争辨的事实。然而,较大规模移民香港则是四十年代以后的事了。其中突出的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次世界…  相似文献   
27.
四财用家计梁氏这样的大家庭,生活费用必定是相当可观的,兹略为观察其经济生活状况。梁启超流亡日本十四年,这一段漫长的岁月.对他可谓刻骨铭心。流亡初期一家只有三口(夫妻和女儿忠顺),又得到各方援助,生活似乎没有太大的困难。接着人日渐渐增加,(思成、总水、思忠、思庄均在B本出生)到了1908年已是七日之家。加上梁氏的父母进居澳门,也需要奉养,家计维持相当不易。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主将,流亡初期有相当积极的活动,华侨的捐助甚为丰富,会中主要成员的生活没有困难,梁氏先后所主持的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几种杂志的…  相似文献   
28.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