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作为抗战时期中国最杰出的大学,西南联大不乏大师级人物,然而,在战争环境中,就算是这些国家的栋梁之材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许多时候他们的一日三餐都成问题。虽然如此,这些联大的教授们在贫困中仍然坚守着。  相似文献   
62.
30年代,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回忆当年在北京大学时的情景,曾动情地谈起邵飘萍。他对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张作霖为什么要杀邵飘萍?这得从邵一生作为独立报人说起  相似文献   
63.
一代报人林白水之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白水(1874—1926)教过书、办过学、从过政,但就其一生来,主要还是办报,自1901年他27岁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以来,25年间他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的报刊就有10多种,经历了晚清到军阀肆虐的动荡岁月,曾五被查封,三入牢狱,最后以身殉报,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相似文献   
64.
傅国涌 《文史精华》2004,(12):25-31
1949年10月1日开国盛典,中国经历了跨时代的巨变。其时一批从旧时代过来的进步知识分子--学者、出版家、报人、科学家等躬逢盛会,亲历开国一幕,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文字在日记中记录下当时的点点滴滴。通过这些第一手的史料,后人可以感受到定格在历史中的"开国盛典"现场。请读《知识分子日记中的"开国盛典"》。  相似文献   
65.
傅国涌 《文史博览》2007,(10):46-48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的办学方针,从而开创了北大精神,也使北大从"官吏的养成所"变成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基地。然而这位受人景仰的北大校长却在十年间七辞校长职务。  相似文献   
66.
他,有容乃大、器量非凡,无论留日、留美,无论新学、旧学,但凡学有所长,皆是座上之宾;他,诚以待人,声出肺腑,无论鲜花、掌声,无论匕首、怒骂,只凭良知做事,公道自存于心;他,勇于担当、直面现实,哪怕前路荆棘,哪怕是非漩涡,永远一往直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虽生逢乱世却以一己之力、以如椽巨笔力挽狂澜。他,就是张季鸾,大变动时代的报人典范。  相似文献   
67.
1979年,被蒋经国认为是“本党历史上最艰险的一年”。由于外交上的一系列挫折,他遇到了执政以来最大的危机和挑战。为了应对变动的内外局势,缓解台湾岛内民间要求政治参与的压力,蒋经国不仅拓宽民间参政的渠道,准备举办“增额中央民意代表”选举,而且批准党外反对派“立法委员”黄信介创办政论月刊《美丽岛》。  相似文献   
68.
冯自由原名懋隆,字建华,广东南海人,出生于日本横滨一个侨商家庭。祖上以行医为业,祖父因为结交“红头贼”的嫌疑被逮捕下狱,死在南海狱中。父亲冯镜如愤然出走日本,在横滨经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他父亲毅然剪除辫发,成为旅日华侨中第一个剪辫易服的人,被人叫做“无辫仔”。1895年,他父亲与亡命日本的孙中山结识,加入兴中会,任横滨分会会长。一次孙中山在他家吃饭,少年冯自由也坐在一起,便询问他喜欢读什么书。他说,喜欢读《三国演义》。孙中山又问他,最喜欢《三国演义》哪个人物?他说:诸葛亮。孙中山笑着说:你知道喜欢诸葛亮,就是明白古今顺逆的道理。我们兴中会便是汉朝的刘  相似文献   
69.
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面对世界性荣誉,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  相似文献   
70.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回忆,辛亥革命时,同行中传来消息,在上海攻打江南制造局的队伍中,出现了梨园行的身影,上海新舞台的名演员夏月珊、夏月润、潘月樵等人都在其中。年轻的梅兰芳第一次听到同行参加革命的消息,心中非常激动。由于南北音讯的阻隔,京、津一带报纸对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