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有一天,一个打土锅卖的人,挑着土锅走乡串寨叫卖。中午,他在阴凉的河边歇气,准备吃午饭。当他打开芭蕉叶包着的糯米饭和醃酸笋时,一群饥饿的蚂蚁就蜂涌而来,爬满了糯米饭和醃酸笋,让他吃不成。卖锅人一气之下,将饭菜和蚂蚁一起丢进河里。一下于,水面上漂满了蚂蚁。  相似文献   
102.
过去,人们把出国打工看成一种时尚,认为像纽约、巴黎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简直黄金遍地。所以为挣大把的美元法郎,总是想方设法往外跑,少数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出国。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抢滩入驻,外籍打工者更是蜂涌而至。尤其是人称“东方纽约”的上海,目前已有“洋打工”2.7万人,且多数来自日本和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职业也从最初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扩展到现在的外语教师、高尔夫球教  相似文献   
103.
多朗舞研究     
多朗,是居住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个别地区维吾尔族人们的自称,又是人们对该地区的通称。多朗,是维吾尔语的音译,由于汉语读音之不同,而有多朗、多浪、刀朗、多兰、都兰、朵兰的记法。多朗人性格粗犷、开朗,舞蹈豪迈有力。为了突出这一特点作者选用多朗二字。多朗一词记录了古代塔里木盆地居民的融合,民族的兴亡与文化的发展;多朗人的舞蹈——多朗舞,保存了古西域乐舞风习,积淀着绿洲文化的特点。本文着重对后者作些粗浅探索。一、多朗一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4.
一峰草堂     
岱峻 《巴蜀史志》2007,(4):53-57
著名国画家吴一峰先生当年的斋堂——“一峰草堂”曾是抗战期间成都的一处画家聚所,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衰落…… 2000年,吴一峰的家乡浙江平湖,仿成都“一峰草堂”建了一座吴一峰纪念馆,已成当地名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5.
50年后战友欢聚在北京———东北鲁艺三团纪念建团50周年□本刊记者岩声解放战争初期,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东北鲁艺文艺工作团三团1947年5月组建于哈尔滨。团长是向隅,副团长干学伟、晏甬,秘书张维,党支部书记苏扬。主要干部还有唐荣枚、陈紫、刘炽、...  相似文献   
106.
峻冰 《巴蜀史志》2022,(3):124-127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认为“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其标识任何艺术都是创作主体按照审美的规律和形式法则对物质世界和情感世界合情合理的把握。若不限于视觉艺术,而是扩及所有艺术形式(包括文学),也不啻注目于形式——因形式与内容往往是不可分的(形式常内孕为内容,内容也常外化于形式),那即可把这一许是艺术(尤其是优秀的艺术品)共有的“有意味”的观念,援用于对苗勇所著《晏阳初》的审视上:注目其文体、思想,抑或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07.
故乡桥     
每一年都要毁坏无数庄稼竹楼,每一年都要吞噬无数兄弟父老……土司、头人哪管百姓的死活,他们只知道自己酒足饭饱。类房的经书也写满了金桥银路,可就是找不到穷人行走的一节便桥。老人们望见雨后的彩虹,便纷纷合起双掌朝天虔诚祈祷,但,期望总流逝在无垠的天空,祈祷只换来飞雁的几声哀叫。有谁能制服这狂哮的大河,让浑浊的浪变成蔚蓝色的波涛?有谁能改造这悲凉的两岸,让傣家人饱获醉人的香稻?啊,多少代人日想夜梦的事呵,终于在解放后的一个春天里实现了!共产党派来了英武的桥工队,在这里修起了长堤,建立了石桥。解放的桥啊幸福的桥,象七色的…  相似文献   
108.
一翻开中国近代史册,每一页都无不血泪斑斑。远离祖国内地的云南边疆干崖地区,自一八八五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占领缅甸之后,也遭遇了同祖国内地一样的命运。出生于云南干崖宣抚使司的刀安仁,不仅因目睹了被英国侵略军赶出缅甸而逃亡到干崖的缅王孙太子莽达拉疆括一行的凄惨情景,亲耳听到了他们亡国的痛苦呻吟,而受到很大震动,而且,正当刀安仁正式承袭干崖宣抚使世职、成为干崖第二十四任宣抚使的一八九一年秋末冬初,贪得无厌的英帝国主义者,竞以勘界为名突然入侵干崖地区的铁壁关,杀掠我边寨人民,强占我神圣领土。刀安仁  相似文献   
109.
一这是一个古老的国都,人们叫它曼勐撒,意思是长乐的京城。今天正是赕佛的日子,城边那高耸入云的象牙塔、椰树簇拥着的奘房都装点得更加金碧辉煌。潮水一样的人流,跟随着象脚鼓声,从四而八方汇集到象牙塔下的草坪。在这虔诚而又欢乐的人群中,一个背着一捆七弦琴的穷苦青年,缓步来到象牙塔下,一看便知这是一个漂游天涯的卖人。他名叫宰西,他今天不是来卖场,而是和别人一样,怀着虔诚的心来赕佛,祈求佛祖赐予幸福和吉祥。当人们在象牙塔下一排排下跪合掌时,他也尾随在后,把包头放在地上,仰望着金塔,向佛祖表白自己纯洁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