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丫米  林川  余荣培 《中华遗产》2009,(7):96-109
“莫吉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中国人游刃有余使用的筷子,在西方人的手里却难以驾驭,而西方人惯的刀叉,其最早诞生地却是在中国。  相似文献   
22.
习练中国传统武术已经六十多年的于志钧老先生答应接受采访后,我们兴冲冲地前往老人的家。除了采访外,我心里还有个额外的想法,就是见一见真的“练家子”。  相似文献   
23.
成舸  余荣培 《中华遗产》2009,(4):160-160
三千年前的自动人偶究竟如何工作?这个问题难倒了编辑部的青年才俊。起先,大家都觉得它动不了。理由是:那时的人不可能比现在更聪明。那就制作一个“想象图”吧!  相似文献   
24.
在准备《绝版颐和园》专题的策划之前,本刊编辑部专程前往颐和园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考察,同行的是著名摄影师姚天新。姚先生是一个地道的“颐和园通”。他用跨越时空的解说方式,把颐和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来历和变化讲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25.
张婷  余荣培 《中华遗产》2009,(12):160-160
在制作华容道选题中“洛书”也就是《九宫图》的时候,同事激动地说:“中国文化太美妙了,你看,洛书就把5排在最中间,5是中图文化最崇拜的数字了。”“不对,中国文化最崇拜的数字是9。”正在编辑九连环选题的我脱口反驳。“9是最大的数,而5是最受崇拜的数。”同事想了一下,得出了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26.
何处寻画舫     
张婷  余荣培 《中华遗产》2010,(8):160-160
明清之际,由于时代的限制,无数学子将自己无处安放的青春和精力投入到了桨声灯影的窃窃私语里……在《文人与画舫》一文作者李汇群的笔下,几百年间的繁华与凄凉跃然纸上。文章我们拿到很久了,但是稿子迟迟没有进入排版流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找不到画舫。  相似文献   
27.
杨飞龙  余荣培 《中华遗产》2009,(10):184-184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的评选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意外频发。当我把要搞一次相当于“历史选美、考古选美”评选活动的事儿讲给一位专家听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考古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它不是小姑娘,怎么能选美呢?”但是当他听说这个专辑的主旨是通过100个考古发现,来展示中华文明的演进(包括精神与物质的)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后,便欣然同意给予我们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28.
洛阳古称“洛州”。传说洛阳城最初由周公所营建,周公曾经在洛阳附近测日影,以确定方位,地点在今天登封的观星台。古代中国人认为,中国就是中央之国,中国处在天下的中心,洛阳则是中心的中心,至晚从唐代初年开始,出现一种说法,认为夏至之时,在洛阳,自表之下没有光影,这就是所谓的“洛州无影”。  相似文献   
29.
我们杂志的办公地,在鸟巢的西北不足几里处,每日上下班,我都会从它身边走过。在我的意识里,鸟巢和文物是不沾边的,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文物工作者眼里,鸟巢和文物还真扯上了关系。  相似文献   
30.
北大教授李零先生说,很多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是“揭老底战斗队”。其实,在“揭老底”这方面,考古的能量比文献记载还大,因为考古有时还可以“揭”文献记载的老底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