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绵阳边堆山文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堆山遗址位于四川绵阳市市中区新皂乡姜家湾,边堆山海拔553米,北面陡峭,俯临涪江支流安昌江,宝成铁路绕其山麓而过;山南坡缓,已辟为多级耕地。遗址位于山南,距山顶约20米。该遗址于五十年代,筹建宝成铁路时调查发现,出土有灰、黑色陶片和石斧、凿等标本。一九八八年十月,中国社科  相似文献   
22.
建国以来,绵阳市出土了不少古代铜镜,这里选择较为典型的几件作一介绍。 1.汉代镜青盖镜 1件。1982年4月绵阳石塘乡出土。直径11.3、厚0.5厘米。半球形纽,圆纽座,座外饰9枚小乳钉。外为隶书铭文带:"青盖作镜自有纪,避去不祥宜古(贾)市,长保二亲利孙子兮。"主纹由7枚乳钉及相间鸟纹组成。其外饰平行线纹、锯齿纹、双线波浪纹各一周。素宽缘,略向内倾  相似文献   
23.
四川绵阳出土一件汉代铭文铜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4月,四川省绵阳市中区游仙乡出土一件铜镜(见图)。该镜直径11.5厘米,半球形纽,圆纽座。内区为铭文和浮雕神兽图案。铭文为:"铜槃作大毋伤,巧工造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神兽似二龙张  相似文献   
24.
1987年6月,绵阳市中区杨家镇农民在龙王洞山挖土时,发现崖墓2座,并取出一些文物。绵阳市博物馆闻讯后,当即派员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龙王洞山,距杨家镇约200米,位于绵阳至中江的公路右侧,山下为农田,崖墓就凿造在山腰上。距地表约150米,距山顶约20米;两墓相距10米,均凿有墓道、甬道和墓室。M1保存完好,墓向正北,墓道长2.25、宽1.1米;甬道平面呈梯形,长1.2、前宽0.78、后宽1.08、高1.17米。过甬道即为墓室,系单室券顶,平面亦成梯形,长3、前宽1.62、后宽2、高1.6米。砖棺置于  相似文献   
25.
1989年11月,绵阳何家山东汉崖墓(编号HM1)出土一件摇钱树,其树干所铸五尊人像格外引人注目。形制相同,人像与树干融为一体,接近圆雕。单像高6.5厘米,头后有横椭圆形环,头顶有大髻,双眼微合,上唇有口髭,穿通肩衣.领口下垂,衣袖皱纹明显;右手竖掌,掌心向外,左手握衣角,衣角甚长,延经右手腕下垂,中央形成“U”形.双腿盘屈,呈坐姿。①(图1、2)  相似文献   
26.
四川西汉土坑木椁墓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地区发现的西汉土坑、木椁墓达数百座,延续二百余年,但专研究较少。本依据墓葬出土的钱币、陶器组合对墓葬进行了分期。并对出土陶、铜、铁器器形演变、墓葬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7.
绵阳市出土摇钱树述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绵阳市辖区涪城区、游仙区、三台县、祥渲县和江油市等地陆续出土了一批摇钱树,兹依次分县叙述,逐个介绍,简述特点,并将有关题材略作考证。一、涪城区出土摇钱钱1.小摇钱树(图一),1982年石塘乡出土,通高1.5米,树座为多层人物图案(详后),树干为青铜铸造,实心,圆柱形,划分五节,每节挂叶片四枚,共计ZO枝叶片。叶片数量虽多,但只分两种,第一种长26厘米,宽IO厘米,从中部技脉分出上、下两层,上层按从左至右顺序,依次为朱雀、树、人物、树、杂技、树、龙、朱雀,两人物穿紧身衣和长裤,其一似高举一刀,另一则…  相似文献   
28.
四川梓潼汉末摇钱树小记--兼考梓潼摇钱树佛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梓潼汉末摇钱树佛像表现了释迦太子出家和成佛的经变故事,它不仅是摇钱树佛像中的第一例,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佛教经变故事,比我国新疆克孜尔石窟的同类题材要早近百年。  相似文献   
29.
1993年4月,四川省绵阳市双包山二号西汉木椁墓后室出土了一件银白色金属质膏泥状物(图一),质软,用手捏可随意成形,并有固体颗粒存在其中。此墓后室中墓主曾身着银缕玉衣,随葬器物中有鎏金铜器等,还有一些陶丸及一件极为罕见的绘有人体经络的木质漆人像。据考古工作者考证,墓主为50岁左右的男性,属西汉晚期的贵族[1]。汉代养生求仙之术风行,绘有人体经络的漆人等器物,说明墓主生前注重养生。那么出土的银白色金属质膏泥状物是否也与墓主生前行为有关?为搞清此银白色膏泥状金属的材质和用途,我们对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参考相关文献,对其用途…  相似文献   
30.
《文物》2004年第9期《四川中江塔梁子崖墓发掘简报》报道了一批重要的汉代画像资料,很有研究价值。但是,M3石刻兵器架上“弩”的名称有误,从其形制看,此器应是钩镶。钩镶在考古发掘中时有出土。在河北定县,河南洛阳、鹤壁,四川绵阳、简阳等地的汉墓中均有发现[1]。钩镶主要由钩和镶板两部分组成,钩在两端,钩尖一般向外弯曲,如定县、洛阳、鹤壁出土者;也有的一钩尖挺直,另一钩尖向外弯曲,如绵阳出土者。镶板在中间,它的形状有的呈长方形,有的呈圆锹形;镶板的表面呈弧形,中部置长方形镶鼻,即为把手。中江塔梁子M3石刻兵器架上表现的钩镶为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