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3篇
  195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漫长的人类史中,铁器时代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早期铁器时代的炼铁技术则更值得研究和探索。本文是麻省理工学院的S.特里·乔尔兹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篇实验性研究文章。其中阐述了对于东非坦桑尼亚卡盖拉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炼铁所选用黏土的实验过程以及研究结果。作者长期在卡盖拉地区进行考察,并通过田野采集、实验分析和测试焙烧的方法对该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炼铁熔炉的材质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卡盖拉地区的史前炼铁工人对于建炉材质有着自己的认识,他们会选择耐火性较高的黏土来建造可能会承受极高温度的部分,如焙烧中心、风口末端,并且已经掌握了通过向黏土添加瘠性掺合料,从而提高黏土的耐火性并防止其在极端高温中膨胀、破裂、剥落。同时,他们在材料黏土的耐火性、稳定性和可获得性方面进行了权衡。他们并不完全依赖从远处沼泽地区采集的高品质黏土,而是更多地选择居住环境周围容易获得的沙质黏土和白蚁冢。通过向其中添加掺合料,这些材料同样在建炉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揭示出非洲早期铁器时代的炼铁工人对材料黏土的选择方式和依据,说明了他们非常重视综合考量,权衡技术控制、劳动效率和材料可获得性等诸方面因素,从而对于制铁资源做出了合理的折衷选择。  相似文献   
52.
Book Reviews     
A Feng 阿风, Ming Qing shidai funü de diwei yu quanli: yi Ming Qing qiyue wenshu, susong dang’an wei zhongxin 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以明清契 约文书,诉讼档案为中心 (The status and rights of women during Ming and Qing times: focused on contractual documents and litigation archives of the Ming and Qing);Eli Alberts, A History of Daoism and the Yao People of South China;Robert Ford Campany, Making Transcendents: Ascetics and Social Memor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Barbara Hendrischke, The Scripture on Great Peace: The “Taiping Jing” and the Beginnings of Daoism (Daoist Classics);Jin Jiang, Women Playing Men: Yue Opera and Social Change in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Ma Liangkuan 马亮宽, Fu Sinian shehui zhengzhi huodong yu sixiang yanjiu 傅 斯年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研究 (A study of Fu Sinian’s thought and social-political work);Daniel J. Meissner, Chinese Capitalists versus the American Flour Industry, 1890–1910: Profit and Patriotism in International Trade;Rong Xinjiang 荣新江, Sui Tang Chang’an: xingbie, jiyi ji qita 隋唐长安: 性别, 记忆及其他 (Sui-Tang Chang’an: gender, memory, and other);Wen-hsin Yeh, Shanghai Splendor: Economic Sentiment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1843–1949  相似文献   
53.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governance on the Chinese religious landscape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Young Buddhist Association (YBA) of Shanghai. Despite the official atheist ideolog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uring this era of New Democracy the YBA experienced Communist governance in practice as a process of political incorporation rather than coercive eradication. As its Buddhist youth movement not only survived the Communist takeover in 1949 but gained momentum well into the 1950s, the YBA was propelled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uddhist community in Shanghai and became the most active and influential grassroots Buddhist organization in the early PRC. The case of the YBA demonstrates that incorporation into the new political order of the 1950s had transformative effects on the spatial construction, identity formation, and social dynamics of religious communities that cannot be reduced to steps toward their eventual eliminatio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相似文献   
54.
当前,在增强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措施中,优化教学内容是前提;改革教学方法是重要保障;加强实践教学是有效途径;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是主导;加强制度建设是关键。  相似文献   
55.
文化定式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或者任何民族、种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发生变化,有时认识与真实情况完全相悖。苏联不同时期社会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一,根本原因在于官方宣传的引导,次要原因是社会传统和文化传承。既有的社会文化定式将长期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56.
马匹是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之一,作为人类驯化的一种自然力量,对人类生活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柴尔德生前十分关注考古遗址中的马骨研究,在他的《告别辞》中,他特别呼吁考古学家加强对马骨的研究。在得知河南辉县发现了车马坑后,他还特地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王振铎写信,详细询问马车的形制。布鲁斯.特里格提到,马可能是在中亚驯化的,然后与马具一起传到世界各地。然而,这个传播过程目前仍不清楚。马在我国商代就已引入,到春秋战国,马车和骑乘已经成为贵族和军队的常用运载工具,这个过程非常值得研究。目前我国学界对马的作用大致集中在马具和轮车,对马骨本身的研究似乎还比较薄弱,原因可能是缺乏比较系统可靠的鉴定方法。本文从分辨马衔对牙齿和齿隙的损伤来了解马匹的役使,为从马骨证据来了解马的使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文章认为,使用马衔会对马的第二下臼齿前缘以及齿隙造成损伤,表现为下第二前臼齿前角的磨蚀、前缘釉质和齿质的带状暴露,在下颌的齿隙部位则会造成骨骼的磨蚀和新骨的形成。人们甚至还会刻意锉去下第二前臼齿的前角,使马在套上马衔时比较舒服。但是,为了和马牙的自然损耗相区别,在分辨马衔磨蚀时,需要检视这种磨蚀是否与上第二臼齿的咬合对应,马匹是否患咬合不正等等。同时还要考虑马衔质地以及役使的方式和强度等因素。我国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马骨也很丰富,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结合马具和马车遗存,可以深入了解马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和驾驭方式,提高动物考古在社会文化信息提炼上的能力。本文中译因篇幅所限而略去了许多统计表格和一些照片。  相似文献   
57.
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全市每条街道都有少数民族居住。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这种由多民族居住的社区较多的区为例,探索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发展中的问题,对城市多民族社区的和谐构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这样可以为多民族社区的发展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民族、社区和城市的共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8.
"水珠形"眼睛的人面像岩画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俄罗斯远东以及西伯利亚中南部地区。其产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早中期,经过若干发展阶段,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向北境扩散。向东到达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向西通过外贝加尔、安加拉河到达叶尼塞河中游地区。西线人面像岩画的传播路线表明,在中西方的古代交通中,存在着一条比草原丝绸之路更为古老的森林岩画之路,其存在年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铜石并用时代。  相似文献   
59.
从印度奔逃     
一旦回到西方世界——回到那个只把“虚幻”看成抽象观念、而不把它当作一种蚀骨铭心的感受的西方文化中,我就发觉,印度精神悄悄地从我身边溜走了。在我的感觉中,它就像一个我永远无法完整表达、从此再也捕捉不回来的真理。  相似文献   
60.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史前阶段,分为3个时期:古印第安时期(公元前10000[?]~公元前7000年);阿尔凯克时期(Archaic)(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1000年),伍德兰时期(Wood land)(公元前1000年始至与欧洲人接触时为止)。伍德兰时期又依次分为早期(碳—14年代测定为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中期(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晚期(公元500年到有史时期)。据考证,在最后一次冰期的最末或威斯康星期的某个期间,一些成群的狩猎者穿过联接西伯利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