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献》2019,(4)
正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定价:150元辽宁省图书馆藏《宋本扬子法言》,为宋淳熙八年唐仲友台州公使库刻本。全书《扬子法言》十三卷《音义》一卷,是晋李轨、唐柳宗元、宋宋咸、吴祕、司马光五臣注本,皮纸印造,墨色莹洁,初刻精印,堪称南宋刻书之上品,为海内所仅存。扬雄所作《扬子法言》自汉代以来,注家蜂起,代有其人。自汉至北宋中期,《扬子法言》注有汉侯芭注、吴宋衷注、晋李轨解、隋辛德源注、唐柳  相似文献   

2.
《法言》仿《齐论语》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扬雄传赞》记扬雄自论其一生著述称:“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法言》乃仿《论语》而作。然而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将扬雄归入古文经学派,而诋斥其为谄媚攀附王莽的小人,今人遂多以扬雄反对谶纬迷信也把他与桓谭同归入古文经学派。其实扬雄并非经师,而是所谓“通人”,博通诸子之说,融会今古文经学,上承淮南子、司马迁兼采百家的传统,下开桓谭、王充述而有作的风气。扬雄经说非独有取于古文经学,他作《法言》即仿今文《论语》。汉时《论语》有三:《齐论》、《鲁论》、《古论》,《齐论》与《鲁论》为今《论语》。按《法言·吾子》云:“问郑、卫之似,曰:聪听。……或问:交五声十二律也,或雅或郑,何也?曰:中正则雅,多哇则郑。请问本,曰:黄钟以生之,中正以平之,确乎郑卫不能入也。”《礼记·乐记》孔《疏》引《异义》云: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初发现的辽宁省图书馆存罗振玉旧藏明抄残存六卷本《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有元代戏曲家杨舜臣、马致远、王大学士等十三人的佚作二十五套。这是继《笔花集》和九卷本《阳春白雪》之后元人散曲又一次新的发现,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这些曲作由陈加同志辑录,以《<全元散曲>补遗》为题,揭载于《文献》1980年第2辑。对这些初次发现的佚作,辑者根据某些残曲  相似文献   

4.
《司马法》旧题"司马穰苴撰",根据《史记》和《左传》的相关材料可以基本认定,司马穰苴是陈完的后裔,其军事生涯大约在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至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之间的某一段时期,今本《司马法》5篇应该是齐威王时齐国大夫追述的古司马兵法和穰苴军事思想的混合体,它来自宋代刊定的《武经七书》,有三卷本和一卷本两个版本系统。  相似文献   

5.
现存《吴越春秋》的所有版本都出自徐天祜(一作祜)于一三○六年所编订的本子。徐氏在书的序言中说:他曾使用过一旧刊本,并对这个旧本“刊正疑讹””,然仍有许多疑难字句,“不敢尽用臆见更定,不得不“姑从其旧”。 徐本共十卷。《吴越春秋》原有十二卷,皇甫遵编订的十卷本,出现在七世纪中叶前,因为它著录在七世纪中叶修成的《隋书·经籍志》里。从那时起至少到十二世纪中叶,后二种版本并行于世。大约在十二世纪中期至十四世纪初,十二卷本就失传了。 很明显,从一世纪末赵晔《吴越春秋》原本的成书,到一三○六年现存本祖本的编订这一时期内,《吴越春秋》的版本肯定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这些变化又在何计呢? 这个书名最早出现在《隋书·经籍志》(成于七世纪中叶)中。《隋书》著录了它的三个版本:一是赵晔撰写的十二卷本,二是皇甫遵编订的十卷本,(这二种版本前已提及),三是杨方编写的名为《吴越春秋削繁》的五卷本(成于四世初。《崇文总目》成书时(公元1038年),此三种版本尚存。《总目》以为:皇甫遵合并了原本和杨方的节本,“考定而注之”,逐成为十卷本,其书名为《吴越春秋传》。然而一直依据署名作者赵晔的十卷本从事研究的徐天祜,却认为皇甫本“今人罕见”。(见徐序) 我们应该把早期类  相似文献   

6.
《司马法》旧题“司马穰苴撰”,根据《史记》和《左传》的相关材料可以基本认定,司马穰苴是陈完的后裔,其军事生涯大约在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至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之间的某一段时期,今本《司马法》5篇应该是齐威王时齐国大夫追述的古司马兵法和穰苴军事思想的混合体,它来自宋代刊定的《武经七书》,有三卷本和一卷本两个版本系统。  相似文献   

7.
李致忠 《收藏家》2012,(5):18-22
2007年9月,辽宁省图书馆申报南宋唐仲友台州公使库刻本《扬子法言》一书,参与国家珍贵古籍评审。书是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此本《扬子法言》的出现,足以证明当年唐仲友在台州利用公使库公帑开雕《荀子》、《扬子》、《文子》等是一件确凿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8.
赵翼《陔余丛考》卷六“《宋书》书法”条称:“《宋书》书法,全多回护忌讳而少直笔也。”在其《廿二史札记》卷九“《宋书》多徐爰旧本”条中又说道:“余向疑约修《宋书》,凡宋齐革易之际,宜为齐讳,晋宋革易之际,不必为宋讳,乃为宋讳者,反甚于为齐讳。然后知为宋讳者,徐爰旧本也;为齐讳者,约所补辑也。人但知《宋书》为沈约作,而不知大半乃徐爰作也。观《宋书》者,当于此而推之。”赵氏观点为后人采用,影响至今。正因如此,继乾嘉之后,对《宋书》的研究多重文字或内容之考证、校补,1949年前影响较大的数篇研究专文即是①。1949年以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林杰祥 《文献》2022,(6):180-189
晚明散曲、剧曲选集《乐府遴奇》现有三种版本存世,皆为孤本。日本名古屋大学藏养浩斋刊三卷本,为该书初刻本;四川省图书馆藏崇文堂刊本,为李一氓旧藏,三卷增补一卷,乃据三卷本作删汰增补而成之重编增补本;国家图书馆藏《乐府争奇》,三卷增补一卷,今残存上中二卷,内容与四川省图书馆藏本相同,为其翻刻本。书中存有佚曲共七套,未见其他曲选收录;另存有不少稀见之曲,与其他曲选所录者有颇多异文,可供辑佚、校勘。该书刊行于万历后期,通过其编选特点与版本流变,可以窥见此一时期戏曲选本之编纂存在“求奇”与“尚雅”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0.
欧阳詹与韩愈同榜进士登第,但英年早逝,韩愈为其作《欧阳生哀辞》和《题哀辞后》。他有《欧阳行周文集》八卷本和十卷本行世,八卷本比十卷本多《秋月赋》外内容无异,但编次体例不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欧阳行周文集》善本18种,作者对其中十卷本系统的版本源流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11.
1986年,史树青、刘光启等先生在青岛讲学时发现胶县博物馆收藏的一卷北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随后,在即墨市博物馆找到其余六卷,凑成一部完整的七卷二十八品《妙法莲华经》。2008年,故宫博物院承担了对即墨市六卷《妙法莲华经》的修复,作者在深入了解其经卷历史背景的同时,对修复的难点及技术进行了分析。修复完成后,折痕严重、残损破旧的经卷恢复了平整、洁净的外观,使国宝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宋祁《景文集》有一百卷本、二百卷本、七十八卷本和一百五十卷本四种版本,清代又有辑自《永乐大典》的六十二卷聚珍本,其流传颇为复杂。本文通过考察,认为一百卷本和一百五十卷本是《景文集》宋元明时期流传的主要版本,陈之强所序的嘉定本实为一百五十卷本,现存《景文集》则源自四库馆臣所辑的聚珍本以及日本佚存本。  相似文献   

13.
兖王名俊,系宋神宗赵项第三子.兖王墓志的出土,为研究北宋皇族宗室的历史和北宋皇陵的丧葬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日本高山寺所藏裴注《史记.殷本纪》的文本情况较为复杂。本文考证:此卷钞写于五代时期,而钞者所据底本则是初唐以前的《史记》夹注本,它具有早期《史记》夹注本与五代钞本的双重特征。考察高山寺本《殷本纪》文本源流,发现唐、宋两个关键性的《史记》传本——司马贞《索隐》所据本和北宋景本与高山寺本既是一脉相承,又有所变易。高山寺本《殷本纪》不仅为《史记》校勘提供了宝贵的古本资料,而且为我们了解宋人校《史》的某些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系传》所引古书达一百五十余种,因其所引古书的版本是宋以前的本子,对于我们今天辑佚整理校勘古籍都有较高的价值,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系传》收录的九千余字的引书的情况详加考定,从而弄清楚了该书征引古书的数目,并对引书中所遵循的体例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沈慧 《中国地方志》2012,(5):62-63,5
成化《湖州府志》和弘治《湖州府志》是明代湖州的两部府志。通过对现在通行本成化《湖州府志》的记述范围、记述下限、卷数、撰稿者署名、凡例、总目数、残本各卷卷首的“礼集”、“乐集”、“射集”、“书集”字样进行分析,可以判断通行本成化《湖州府志》实际是弘治《湖州府志》。  相似文献   

17.
叶梦得是两宋之交著名的文学与文化名人,由于其《石林总集》百卷已经亡佚,为叶梦得研究带来不少遗憾。本文从有关文献中辑佚叶梦得现存著述及相关总集未收的作品共33篇,分别是诗歌1篇,词作1篇,散文24篇。书法绘画7篇。另有残诗二句。  相似文献   

18.
宋末元初蔡正孙所撰<诗林广记>自问世后,元、明、清刊板不绝,并远播朝鲜、日本,现存十余种版本,主要为20卷本、4卷本之别,并可大体归纳为元刻八行本、元刻十行本、明王瑛本、明王圻本四种系统.  相似文献   

19.
北宋文武官员恩荫制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时期以恩荫补官极为盛行,官员子弟入仕多不由科举,而是通过各种名目的恩荫补得正官、散阶、馆阁职、试衔或得赐出身。宋仁宗朝,面对滥行恩荫的状况,范仲淹提出了“抑侥幸”之策。但从内容看,抑侥幸之策完全是建立在照顾大官僚及其亲属利益基础上的一项改良措施,带有很大的折中性和调和性。而崇宁、政和间改订的荫补办法,在指导思想上更没有走出“荫贵”和“荫亲”的框套。北宋滥施恩荫的结果,既加重了冗官之弊,又导致官吏整体素质下降,腐败了社会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