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代文献中开始把周边族群与四方联系起来,以突出商的中心位置。西周时期,中原诸侯形成了诸夏意识,至春秋时期,华夏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同时,在以华夏为主体的历史记述中开始以夷、蛮、戎、狄泛称周边民族。战国时期,在"中国"、"四夷"及"五方之民"等观念的基础上,夷、蛮、戎、狄开始与四方相配,并形成了对四夷的体系化、类型化的记述模式,这为历代修史者所传承,指导了历代正史以及其他体例史籍对民族历史的记述。中原地区的各民族政权都认可了这一记述模式,并重视通过这一模式记述各民族历史,以此来论证自身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2.
冀北地区是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一个重要分布区,也是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错地带,其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尤其是东周时期的青铜短剑遗存最为集中,而且文化因素极其复杂。本文在对该地区发现的青铜短剑进行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试图揭示这些复杂的文化面貌中所含的各种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夏、商、周三代时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均在黄河流域。由地缘关系而导致的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吴、越、楚等,在中原史官掌握着话语权的文献记载中均被记为“蛮夷”。对东周时期地处中原的诸侯国与地处长江流域的“蛮夷”国之间的文化交融乃至冲突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中国地域文化产生早期时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互动情况的研究,同时也是对华夏本体文化交融过程的深层次研究。本文分析夏、商时的“五服”和周代时的“九服”,并以春秋时期中原文化的代表性诸侯国——鲁国与“蛮夷”国家的吴国之间的军事、文化冲突为例,论述春秋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与长江流域“蛮夷”文化冲突的形式与渊源。  相似文献   

4.
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燃料公司地点战国墓M3系2011年发掘,该墓具有战国中期燕文化墓葬典型特征,出土器物较为丰富,既有鼎、豆、壶、盘、匜等较多中原式仿铜陶礼器,又有北方文化因素的双耳鼎形罐等,文化因素构成较为复杂.该墓的发掘对于丰富燕文化遗存,深入揭示燕文化及其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厘清本地区东周时期历史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5.
<正> 一 华族与非华族的称号 西周春秋时期各诸侯封国和其他部落之间的争执是相当频繁和剧烈的。如果更具体地说,这些争执往往表现在华戎之间。所谓华,自然是指诸夏之国,也就是诸侯封国,而戎则包括所谓戎、狄、蛮、夷诸部落,这些都是非华族。戎、狄、蛮、夷,是那时华夏之国轻视其他非华族各部落的贱称。自是不合理的称  相似文献   

6.
陕北地区处于我国北方游牧文化带的中段,在中原青铜文化和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的相互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东周时期,活动于该地区的人群较为复杂,出土铜器也表现出多元复杂的特征。本文对陕北出土的部分东周铜器及冶铸遗物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元素成分分析以及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研究表明东周时期陕北地区不同文化属性的铜器在矿料来源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从冶金技术的角度印证了东周时期陕北地区文化因素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陕劲松 《沧桑》2010,(6):108-110
春秋时期,晋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戎狄民族由于力量的此消彼长,双方时常发生冲突。在晋国称霸中原的过程中,北方的戎狄部族成为晋国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必须重视的关键对象。晋献公的"启土"和晋悼公的"和戎"虽然是晋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完全相反的政策,但是在晋国开拓领土的根本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就二者比较而言,"和戎"政策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张震 《丝绸之路》2023,(2):169-177
东大杖子墓地是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墓地所在的辽宁建昌县地处东北地区南部,处于中原北方及东北亚的枢纽位置,其墓葬形制、结构及出土遗物既具有浓郁北方文化因素,又含有大量燕文化因素。通过整理已发表的共47座墓葬资料,梳理出这一历史阶段该墓地两类墓葬中葬俗和部分随葬器物的差异,发现该地区在同一时期有封石墓及竖穴土坑墓两类墓葬,代表着拥有不同文化属性的人群,其丧葬习俗既有差异又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经过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早段、战国中期晚段的历时性考察,可以发现该墓地后期明显被燕文化同化,反映了东周时期辽西地区文化交融与演进的情况,是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研究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居延汉简甲乙编》简介赵诚一从现有的文献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或部落和西方、西北方、北方的民族或部落,常有侵扰、争夺和战争,如殷商时代的商和羌方、方、土方之间,西周时代的周和羌、犬戎、鬼方之间,春秋时期的中原各国和胡、戎之间,秦汉时期...  相似文献   

10.
《春秋》与《左传》中所见的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春秋》、《左传》中,狄是从僖公33年分为长狄、赤狄、白狄、鲜虞等不同称呼的,这是这些分支强大的标志、狄与中原的战争开始是伐邢、卫、鲁、齐、晋等各国,其后主要是晋对狄的战争,分为灭赤狄、战白狄和伐鲜虞、中山(鲜虞人在春秋后期建立的国家)三个阶段。书中记载的狄人活动范围由他们征伐的中原各国变成了狄的本土,长狄和赤狄在长治附近,白狄在陕西和山西的黄河两岸,鲜虞在石家庄至保定一线。"戎狄"这一称谓往往是在议论这群人的特征时用的,在记叙他们与诸夏各国的战事时,"戎""狄"分界清晰,所以"戎狄"与"狄"是泛指和特指之别。狄人过着粗放农业的定居生活,而非游牧。他们在装束和价值观方面与中原有很大不同,并可得到考古上的证实。本文以同时代的第一手史料和全面的梳理为基础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冯爱莲 《神州》2011,(6X):224-224
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春秋诸侯争霸给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机会。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民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民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大密切了华夏民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融合。  相似文献   

12.
南方青铜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颖 《东南文化》2004,(4):51-62
两周时期,江淮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徐舒蔡楚吴越邗等南方各国流行鼎形盂、缶形盉、鬲形盉、甗瓯形盉、提梁鐎盉、方盂、双耳兽流盉等,既受中原影响,又承袭土著文化,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地域风格。特别是源于江淮地区北部,流行于楚吴徐等国的鐎盉,代表了东周时期南方系统青铜文化特色,并对中原及百越地区的青铜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目次一玉皇庙文化所见中原式青铜器二玉皇庙文化出土中原式青铜器的综合分析三玉皇庙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中原地区通常是指从黄河沿岸到黄土高原东南缘的区域,包括今天的河北中南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东部、河南大部等地,东周时期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主要文化是晋文化及三家分晋后的三晋文化,也包括了东周时期的周王室及后分封的东周与西周两个小诸侯国的文化,因此也被称为"三晋两周地区"~([1])。  相似文献   

14.
两周时期,江淮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徐舒蔡楚吴越邗等南方各国流行鼎形繹、缶形繹、鬲形繹、飌形繹、提梁?繹、方繹、双耳兽流繹等,既受中原影响,又承袭土著文化,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地域风格。特别是源于江淮地区北部,流行于楚吴徐等国的?繹,代表了东周时期南方系统青铜文化特色,并对中原及百越地区的青铜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于先秦戎狄关系存有争论和疑惑,大致有截然不同的六种观点。实际上,由于戎狄关系的特殊,区分戎狄殊为不易,存在有多种困难。然而戎与狄还是有区别的,表现在活动时间、族群构成以及活动范围等几个方面。先秦时期的"戎"与"狄"是既有区别又联系紧密,各自独立发展的不同族群。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勘探确定了万福垴遗址是一处以春秋时期遗存为主要内涵的大型聚落遗址。在其周边还发现了杨家咀、桂溪湖、中沙湾等三个遗址。桂溪湖遗址的年代范围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以春秋时期遗存为主要内涵;中沙湾遗址以战国时期遗存为主要内涵;杨家咀遗址的年代为东周时期。  相似文献   

17.
《文博》2017,(5)
关中地区东周时期秦墓中经常出土一种以高领为特征的陶罐,因其与两周时期西戎文化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故被称为"戎式陶罐"。关中地区发现的"戎式陶罐"与陶质铲足鬲、双耳罐和单耳罐一样,是关中地区东周西戎遗存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它们来源于东周西戎考古学文化的寺洼支系,应为战国时期迁居关中地区的西戎移民的遗留。  相似文献   

18.
王喆  袁莹 《中华遗产》2010,(10):60-69
有一年,曾经帮助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排演过一出舞蹈,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舞蹈内容是用五个汉字——“狄”、“戎”、“夷”、“蛮”、“中(中原)”,表现上古中国的情状。  相似文献   

19.
该文是对美国学者狄宇宙所著《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进行的延展性评论。作者认为狄宇宙此作从游牧一般性的起源关注中国北方游牧势力的兴起,由此引生出南北互动关系的讨论,是从中原以外的视角作出的有益尝试,呈现给中国学术界以新的意义,特别是其揭示游牧社会与农业社会互动所凸显的方法论意义,更值得中国学者在阅览的基础上去体验与分享。该文又对书中有关长城的描写并结合长城的地理分区谈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其逻辑关系应当是:生态环境决定文化和生活方式,文化和生活方式则决定族属划分,国家政治体由民族群体所建构,长城是(王朝、国家等)政治体军事攻防的产物,与民族(族群)、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并不产生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20.
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发展,鄂东北地区发现了许多东周时期的遗址和墓葬,陆续出土了一批东周时期的文化遗物。近年来在配合工程建设中,我们对部分重要遗址和墓葬进行了重点调查和发掘,获得了一批东周时期的实物资料。这些资料的发现将为认识和研究这一地区东周时期的文化性质,及其与其它文化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