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纳西族与汉族交往的历史很早。早在蜀汉经营定稚一带的时候,就有大批汉族进入纳西族地区,把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化也带到了纳西族地区,促进了当地经济化的发展。明代,丽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纳西族对汉、藏等先进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并以“知书诗”称。当时的木氏土司热衷于学习汉化,其中的不少人能用汉写诗作赋,且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这又与汉化的影响密不可分。汉族对纳西族的影响,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是汉族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微腐蚀测年通过观测矿物晶体上的"石亏"来获知岩画的制作年代,是一种无损的"直接断代法"。仙居岩画的测年工作主要在送龙山和小方岩两处地点开展,经过观测,研究人员从岩画刻槽中取得了十一组石亏微腐蚀数据,以及两组来自吴芾墓附属石刻的校准数据。由校准后的年代计算结果可知,小方岩岩画的制作开始于东吴末年,贯穿了两晋及南北朝时期,一直延续至唐初,而送龙山岩画则为唐代作品。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以来,以河南具茨山为中心的河南中原地区发现了数量巨大的岩画.岩画主题百分之九十以上均为圆形凹穴,其次有线性沟槽、棋盘式方格图案等.岩画的制作大多以石器磨刻方式为主;也有一部分(尤其是棋盘式方格图案)为金属工具凿刻而成.凹穴图案大小不一,深浅各异.排列方式也有多种,有的为单独不规则排列、有的呈六个一排的双排排列,有的则呈梅花状或玉璧状排列.目前已经在上万块岩石表面发现了岩画,这些岩石有的是自然形成的基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刻凿以岩画的岩石应归类为巨石遗迹,如石棚、立石、石坛等.凹穴岩画和巨石在中原地区似乎是一种结构性情景,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其文化性质、内涵及其时代进行认定.根据目前交叉断代研究来看,中原地区的凹穴岩画与巨石的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其文化内涵与中国历史上的通天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4.
岩画是远古人类用独特的方式对历史的一种记录。中国是岩画资源大国,从北到南,远古的先民们在岩石上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但对于岩画的研究,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关于断代、关于族群,一直众说不一。《英国剑桥科技史》中有这样一句话:“考古界惟一能确定的是一切都不可确定。”岩画的研究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5.
巨永明 《世界历史》2003,(3):122-124
全球化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领域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 ,按照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彼得·迪肯的说法 ,似已到了烂用的程度。有影响的《全球大变革》的作者们在该书的导论中也警告 :“全球化现在有沦为我们时代的陈词滥调的危险”①。因为大量关于全球化  相似文献   

6.
岩画是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祭祀等活动的生动记载,是人类文明的史诗,岩画的断代一直是岩画研究的难点,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色度、饱和度和灰度(HSI)彩色模型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岩画灰度值(I)的方法,利用岩画灰度值与岩画作画年代之间的线性可比关系,测定岩画的年代。此方法能提取整个岩画中的灰度值,避免了手工提取有限个点的缺陷。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能为岩画的断代提供一种可参考的、简便的、快速的计算机解决方法,但测定年代的准确性依赖于选取的岩画标尺年代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杨永春 《人文地理》2003,18(4):42-47
本文主要根据社会调查结果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县的环境变化趋势及其成因,认为中国西部干旱区各流域下游几乎都存在环境恶化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沙漠化、土壤盐渍化、植被衰退过程加快,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造成环境变化的人文原因主要是全流域人口增长过快所引致的耕地扩张所造成的农业用水需求无节制的增长,导致中上游截留下游淡水资源,使得下游地下水利用规模逐年扩张引致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和水质迅速恶化。后者又导致盐渍化过程加剧以及农业产量的急剧下降。农业产量下降又成为盲目开垦荒地的主导因素之一。这些都导致了植被衰退和破坏,共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灾难性突变。  相似文献   

8.
位于我国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境内的曼德拉岩画,被人们赞誉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本文以简洁的笔墨评述了这处岩画产生延续的历史年代,分布的密度,参与创作的民族,岩画的题材、内容,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鲜明的艺术特色,以及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岩画艺术之林中所占的地位和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明清渭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渭河下游泛滥决徙甚于前代。明代渭河“岁溢而善崩”,“率三二十年一徙”。清代更趋混乱,泛滥次数增多,规模增大,湾环不断。而南山支流入渭口泥沙堆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渭河河道。黄河的摆动和倒灌,使渭口伸缩,拦门沙增加,渭河变迁更趋复杂。1996年8月渭河下游出现罕见的大洪水,当是明清乃至近现代渭河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探索和研究表明,岩画断代问题仍然是困扰岩画研究的难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岩画本身不能够提供可供断代的直接依据。本文综述了目前岩画断代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自然科学和考古学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AMS14C是今后研究我国岩绘画断代问题的首选方法,解决岩刻画的断代问题则主要有赖于微腐蚀方法。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兴衰与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历史上 ,塔里木河下游改道主要有 5次 ,每次改道都引起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剧变 ,绿色走廊的衰退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走廊能否得到保护 ,关键是看有无保护它的水量。现在南疆之水量完全可以维护南疆的生态 ,塔里木河下游之水量完全可以维护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目前南疆严重缺水、塔里木河下游严重缺水 ,根本原因不是水量不足 ,而是没有管好用好现有水源。文章提出了保护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 1 8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苗侗民族主要聚居区的清水江流域,从司马迁时代到明代,一直处在朝廷及其士子文人的视野之外,顾祖禹在论及贵州形势利害时,仍然说:"贵州之地,自唐宋以来通于中国者,不过什之一二。元人始起而疆理之,然大抵同于羁縻异域,未能革其草昧之习也。"①即使更晚近的魏源,也仅知道清水江为"沅江上游,下通湖广,上达黔粤,生苗居其上,沿岸数百里皆其巢穴。"②由此不难理解明清时代士大夫关于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的社会生活描述,多少有些失真的色彩,所谓"人以剽悍为上,苗以劫夺为生"③,"蠢苗蜂聚,性剽悍,甚攻斗,劫杀无日无之"④,"虽通汉语,不遵文教,刻木为券,剁木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国家对于汉水下游的水利管理制度经历一个变迁的过程,与这一区域的水利问题的日益突出密切相关,垸田的发展以及带来的问题是主要的因素。钟祥至沙洋的汉江干堤极易溃决,并且关系到整个下游地区的安全,因此在人力组织、资金筹集、岁修维护上,国家的政策表现出明显的倾斜性,相对于沙洋以下的区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沙洋以下,天门、潜江、沔阳等州县所在区域主要以垸田为主,国家将这一区域的堤防修筑与维护主要交由地方来进行。垸堤岁修维护采取堤甲制的组织形式,由垸民完成,一方面没有固定的资金,另一方面在正常年景之下,垸民可以获得基本的物质生存,因此垸堤的维护面临相当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原始瓷在福建省分布广泛,是构成福建商周时期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近年来在福建闽江下游流域相关考古活动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展开分析后认为:在商周之际原始瓷的烧造就已在闽江上游流域出现,并沿闽江水系南下快速扩散,在西周早中期传播至闽江下游流域。  相似文献   

15.
张涛 《黑龙江史志》2012,(19):44-45
女真族历史不长,流动性使其文化积累少,无完整体系、悠久的源流和严格的师承关系,不象汉族有着沉重的、传统的包袱,故其无严密的文化栅栏,对异族文化博采兼纳.女真与突原、高句丽、契丹等有过较长时间的实际往来,又与渤海、西夏、宋、蒙古等相互往来,多元文化使女真文化得到了丰富的滋养.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结合野外调研,研究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行政变化和交通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下游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研究认为,从细石器时期到汉晋时期,塔里木河下游气候湿润,生态环境比较稳定,人类活动从原始经济向汉晋城邦文明稳步演进,对外交通便利,形成塔里木盆地东部重要的鄯善(楼兰)独立王国:东晋以后,气候逐渐变干,下游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线路被废弃,鄯善国消亡,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成为封闭的游牧区:18世纪中期以后,下游绿洲归属吐鲁番政区管辖,对外联系再次畅通,是因为这一时期气候湿润:19世纪末期,气候变化剧烈,再次变干,塔里木河下游与吐鲁番之间的政治、交通联系中断,开始属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上一级行政区管辖。  相似文献   

17.
试论唐代吐蕃与西北各族的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略西北地区和统治被征服地区民族的过程中,吐蕃与西北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过密切的交往。西北各族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曾经影响到吐蕃文化,佛教传入吐蕃也有西北各族的贡献;同样,吐蕃文化也长久地影响到了西北各族,主要表现在文字、服饰、艺术等方面。吐蕃与西北各族的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丰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辽宋夏金元时代,民族文化交流异常频繁,民族之间彼此不断的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因此宋代的服饰较之以往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其中士真族和契丹族文化对宋代服饰的影响最为深远明显,通过分析宋代服饰中民族文化交流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文化交流对宋代文化发展特别是服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讴 《中华遗产》2005,(1):36-45
科摩林角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南端.被称为印度的“天涯海角”.它在中国史籍中称“甘巴里”。气魄浩大的郑和船队驶过印度洋后.曾停泊在这里,然后从这里前往阿勒皮(阿拨把丹)和奎隆(小葛兰)。在这里,郑和是否留下了一些遗迹呢?  相似文献   

20.
江淮东部是介于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区。自50年代初在江淮东部发现淮安青莲岗遗址并由此提出青莲岗文化的命名以来,江淮地区的考古工作始终受到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而高邮龙虬庄遗址被评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在考古学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围绕龙虬庄遗址的考古发现,探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和青莲岗文化,以及淮河流域古文化,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邮召开的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的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和苏鲁豫皖浙的专家各抒己见,本刊将座谈会上有代表性的专家的发言经整理后以纪要的形式刊出,旨在对江苏乃至淮河流域的考古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