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士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征。它的产生极其复杂,有来自主观方面个人性情的原因,也有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因素。邦无道,或者改朝换代本应成为隐士得以产生的沃土,但有明一代的二百多年间,正史记载的隐士很少。即便如此,明朝的隐士还是在历史上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隐士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特色之一。隐士阶层的存在,既有大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与隐逸者个人的思想心理有关,也与儒道互补的文化气氛相联系。根据隐居的目的,古代隐士可分为淡泊型、抗议型、老庄型和清高型。隐士的存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士大夫的人格心理等诸多方面产生很大影响,但隐士也有明哲保身而逃避现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东汉时期的隐士并未完全脱离家庭而存在,相当一部分隐士仍旧保持着家庭生活,母子关系也成为了隐士们家庭生活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东汉的隐士往往以"孝子"形象示人,这不仅体现在对母亲的日常照料中,还表现在为母亲服丧守丧上。在处理继母子关系上,隐士的孝行更成为他们获取美名的重要因素。当隐士的母子关系与其他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发生冲突时,隐士们也往往会选择维护前者,母子关系甚至会影响到隐士的归隐。  相似文献   

4.
宋朝是中国文明的巅峰,由于统治者不断发展教育、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而形成的崇尚文化的社会风气,使得隐士在社会中的地位较别朝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得到统治者的呼应后,隐士逐渐关心国是,为封建政权的巩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得到了统治者的肯定。隐士开始成为封建政权中一个独立的阶层,遂开辟了中国隐逸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新纪元。  相似文献   

5.
目前人们研究《楚辞》最常用的版本即是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本,此本宋本不存,所存为明翻宋刻本。其中王逸《楚辞章句》,不论是序还是注都存在一定抵牾。这一点在《招隐士》作者及《招隐士小序》上反映尤其明显。本文拟从三种不同文献记载,对《招隐士》作者及王逸《招隐士小序》进行辨误,认为《文选集注》《招隐士小序》最近王逸小序原貌。  相似文献   

6.
<正>2.8亿年化石刻制、唐高宗撰文、当朝重臣书丹、篆额,赞颂一位隐士——南京栖霞寺前有一方明征君碑,此碑立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乃为纪念南齐隐士明僧绍舍宅建寺而立。  相似文献   

7.
《山茶》2011,(6):64-91
1989年,美国人比尔·波特探访了西安南郊的“隐士天堂”终南山,写成《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一书书中所记,今天再看已是22年前的人事。  相似文献   

8.
谷小明  陈团结 《中华遗产》2014,(12):126-144
隐士是爱山一族。而不同的隐士,偏爱不同的山。他们或栖息于终南等地,心在山林,眼观魏阙;或定居于庐山等处,开馆讲学,醉心学术;或在罗浮等洞天福地中,做起修道成仙的美梦。山,潜入隐士的灵魂,塑造着他们的志向与人生。  相似文献   

9.
《环球人物》2013,(19):8
驻爱尔兰特约记者马逸尘:"现代隐士"近几年,为应对金融危机,欧洲推行"再工业化",大兴高科技制造业。然而在爱尔兰,许多人挣着制造业的钱,却跑到山林中生活,成为"现代隐士"。比利是著名IT公司的首席工程师,公司为他租了豪华房子,但他直奔十几公里外的小山谷,找到一座古堡住下。同事去看他,得穿过树林、荒野、牧场和河滩;到了后,发现连手机信号都没有,打个电话得爬上山。还有一位公务员,退休前就到处打听"隐居地",他的要求很简单:有便利店和报刊亭,能买到牛奶、面包和报纸就行。最后,他选定了西南边郡的村子,一退休就带着太太从首都直奔山村。  相似文献   

10.
正在追随朱元璋以前,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一直过着隐居或半隐居的生活,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研习兵法、天文、文学等。这年,朱元璋手下一个叫胡大海的人听说处州(今浙江丽水市)附近有几个隐士很有才能,便命人去请,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帮朱元璋一统江山的刘伯温。其他几个人一请就到,唯独刘伯温不肯来。胡大海又  相似文献   

11.
聂济冬 《民俗研究》2011,(1):219-228
受各种因素影响,东汉时期隐逸之风盛行,且隐逸类型多元化,有和光同尘的真隐,有以隐待仕、沽名钓誉的假隐,总体上"真隐"数量甚众,体现了当时士林尚道德、重名誉的时代特征。而且东汉的隐士并不一味消极遁世,不少人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关心政治,关注社会民生,从而产生了若干在思想史或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品。隐士的存在,为东汉增添了社会风俗之美和亮丽之色。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万历年间有个隐士叫洪应明的,著有《菜根谭》一书,采用格言体论述修身应事,待人接物。该书与明末清初另外两位隐士陈眉公、王永彬分别撰写的同类著作《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四百多年来被后人奉为“立身三经”。它们虽是古人为人处事的精言妙语,却有不少见解极能吻合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譬如《菜根谭》中有如下一则就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3.
苗子兮  陈团结 《中华遗产》2014,(12):145-157
在莽莽苍苍的山林中,隐士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怎么解决谋生问题?平时的山居生活是怎样的?也许你会发现,即使是衣食住行这样简单的问题,隐士也在追求境界和意义,从而发起一场静悄悄的“山居生活革命”。  相似文献   

14.
南朝之际南方隐逸文化持续发酵,形成了建康、武康、山阴、寻阳、江陵五大隐士分布中心。这种聚集于政治文化中心的格局分布,与移民南下及隐士自身的政治关心、文化追求密切相关。不仅如此,隐士往往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山居形式的形成,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儒家"比德"山水自然观的影响。士人借助隐逸这种社会政治文化行为的表达,不但形塑了自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完美人格形象,也形塑了南方以名山为代表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5.
郑祖荣 《山茶》2010,(8):13-13
在我负责审读的我省刊物中.《华夏地理》杂志因其文化性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2月号,该刊专页预告了美国作家比尔·波特的《禅的行囊》。指出:20多年前.比尔.波特在终南山寻找中国隐士的踪迹并最终完成《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一书.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常有一些知识分子或避战乱或厌恶政治的黑暗、或官场失意、或沽名钓誉而隐居于青山秀水之间。这些人,被称作隐士。历史上著名的隐士颇不少。如至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肯受封,宁愿被火烧死的介子推,不为五斗米折腰、躬耕南山下的陶渊明等等。《新唐书...  相似文献   

17.
<正>云龙山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城南,是古迹相接、人文荟萃之地。北宋熙宁、元丰之际,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常登此山,并与山中隐士张天骥结为挚友。隐士饲鹤,并建有放鹤之亭。苏轼寄情于此,为撰《放鹤亭记》,极叙放鹤饮酒之乐,以寓出世隐逸之怀。该文久经传诵,后又收入《古文观  相似文献   

18.
梁宗岱(1903—1983),字菩根,笔名岳泰,广西百色人,祖籍广东新会。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集诗人、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于一身的罕见人才,可谓名满文坛。但由于种种原因,后来曾有一段时间成了中国文人中陶渊明式的隐士,鲜为人知。笔者以为,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值得颂扬。于是利用在图书馆之便,广泛搜索有关史料,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笔者所言隐士,是指隐身于深山密林或雪山岩洞之中静坐苦行的僧侣。 在密宗盛行的雪域高原上,无论哪种教派的僧侣大都喜欢隐身修炼,力求悟得普渡众生之正道。但各自意依的佛仙及具体方式有别。格鲁派僧人隐居修炼,首先必须修去孽道,为了去除自身在前世或今生所造之孽,反复念诵赎罪经、祈祷经和百字经等三种经文各十  相似文献   

20.
我深入体制多年,就像他们肚子里的一条蛔虫,他们的所作所为我部看得很透刘大鸿,这位被称为"中国艺术界最古怪"的"隐士",最近成了舆论的焦点。刘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5月底,在陕西开会的他,突然接到消息:2002级油画班毕业论文全部被枪毙,而这些论文,都是刘指导完成的。"第一感觉是惊讶。整个班的毕业论文没通过,没有过这样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