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古音系统的《大广益会玉篇》、《切韵》、《广韵》、《集韵》、《礼部韵》、《韵镜》、《七音略》等述中的“邪”纽应归于几等?明代邵光祖《切韵指掌图》之《检例》中云:“精清两头为真的。”说“邪”纽有一、四等。清际江永《四声切韵表》中《等位图歌》也有:“舌齿之头一四等”,“有禅三等有邪四。”  相似文献   

2.
2004年6月,《中华诗词》第6.期发表了由赵京战执笔、署名为“中华诗词编辑部”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在前言中“中华诗词编辑部”写道:《中华新韵》(十四韵)以普通话为基础,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以“同身同韵”为划分标准,制定新的《中华新韵典》,与《平水韵》双轨并行,同时作为诗坛的正式韵书,此乃诗韵改革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汉俄合璧韵编》(以下简称《韵编》),是巴拉第·卡法罗夫(1817-1878)一生学术活动的最后结晶。“巴拉第·卡法罗夫在其生平的最后几年,集中精力编辑这部《韵编》”。所谓“最后几年”,指的是1871年春,即他从南乌  相似文献   

4.
天亡簋新韵新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学旺 《史学集刊》2000,(4):72-75,77
《天亡簋》所押应是阳韵,或者是上古不乏其例的阳耕合韵。铭文中的“贝力”是一个表示繁多、懿美之类意思的形容词;“食”即《说文》“邈”字;“(厂幕)”当有过“若香”一读,可以跟阳部字押韵。郭沫若所谓“阳冬合韵”说实际上是由于错误地将本该属下读的冬部“降”字连上读所致。  相似文献   

5.
于安澜先生的《汉魏六朝韵谱》分“两汉谱”、“魏晋宋谱”、“齐梁陈隋谱”。三谱即三个时期。“两汉犹近先秦,魏晋宋即入新时期,至齐梁以下与切韵大同矣。”(钱玄同,1936年与于安澜书)因此,该书是研究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语音发展的重要参考献,但它也存在材料失收、字失校、误认韵脚、韵段划分失当等问题。本仅对《汉魏六朝韵谱》中的沈约韵谱进行补校。  相似文献   

6.
敦煌变文韵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隋代陆法言等人编写的韵书《切韵》一经问世,便风靡一时,为当时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人的创作制定了押韵的规范,以至于发展为后来的《廣韵》。这部《廣韵》是由最高统治者勅令组人重修,并颁为文人诗文押韵必依的“官韵”;它在中古时期汉语音韵及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切韵》(《廣韵》)的价值多少年来的学者专家们早已有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我们知道,中古汉语音韵及汉语  相似文献   

7.
一,释“媵”楚简中有如下字:努《包山楚简》113,130,1611,164,180简劳劳(天星观上简。《简帛编》隶作“”见该书991面)。今按:《简帛编》的隶定是正确的,但此字不见于《说文》。我们认为从“释为。《集韵证韵》字古文作,《古文四声韵楚简字形变变,均〈古文四声韵〉引裕并由如上所述,字应该释为,字在简文中用途名,释出了字,见于楚简中的下列字也就可以认识了。(1)多《包山楚简》270简为两人名。有的还于人名前冠以“正”,有的又于人名后加上“识之”二字,有的既有“正”又有“识之”。对于“正”,注释者以“县正”作解…  相似文献   

8.
释“攒蚖”     
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以下简称《通释》)·释容体》篇有“攒蚖、专颙、巑岏、攒玩”条,解释为: 缩手缩脚、没精打采、倒霉的样子。又《释情貌》篇有“攒沅、囋唸”条,解释为: 奸猾的意思。(同上,216页) 《通释》已经证明了“攒蚖”等四个词是同源词,“攒沅”等两个词是同源词。我以为,上述两组共六个词都是同源词,只是在不同的场合,词义有所转移、枝分而已。这两组词中,除了“专颙”和“囋唸”(“颙”字和“唸”字都属于韵转)之外,其余都是迭韵联绵词或准迭韵联绵词。“颙”字中古音韵尾为,“唸”字的韵尾为[-m],其余各字的韵尾为[-n]。  相似文献   

9.
在吴械《韵补》的古韵研究、朱熹的“古今之诗三变”观念等影响之下,宋元两代有不少诗学著作重视:(1)辨古今诗体之异,复兴汉魏诗风;(2)辨古体格律和用韵。元代科举考试的“古赋”进一步地要求士子认真对待“古韵”,迫使人们寻求古体、律体诗赋押韵规范(如《古今韵会举要》)。宋元诗学的这种辨体意识,到明代脱胎成了李东阳、前后七子等的“复古”诗学,同时还产生了具体支撑古诗创作的杨慎古音学、古今体通用韵书(以方日升《古今韵会举要小补》为代表)等副产品。可是,随着明季以后的韵学研究的精密化和朴学化,本来携手并进的诗学和韵学两个领域逐渐变得疏离,在清代知识菁英世界中各自发展成了专门之学。  相似文献   

10.
文征明诗卷为纸本,纵30.5、横434厘米。卷尾钤篆书白文“文征明印”、朱文“衡山”二方印及朱文“停云”圆印。包首题签:“文衡先生书自制七律十六首,严群珍藏”。十六首七律均为游宴之作。其标题依次为:《春日游石湖楞伽寺》、《初夏虎丘悟石轩燕集分韵得清字》、《九日吴山登高次海峰韵》(二首)、《月夜登惠山》、《袁鲁仲邀游横塘列岫楼,余自胥台没,数年不登此楼矣!》、《是晚过行春桥看月》、《承诸友见和再叠二首》(二首)、《虎丘观雨》、《天池》、  相似文献   

11.
《箕雅》是朝鲜汉诗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朝鲜时期的汉诗占绝大篇幅。通过对朝鲜时期汉诗用韵情况与《东国正韵》及《洪武正韵》韵部的比较来看,汉诗用韵与两部韵书的相合率均较高,且《东国正韵》与《洪武正韵》的韵部大部分对应严格。说明一方面《东国正韵》的编纂参考了《洪武正韵》,另一方面朝鲜诗人作诗用韵有的依据《东国正韵》,有的遵循《洪武正韵》。  相似文献   

12.
读骚札记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今案,偷乐即贪乐,犹“贪天之功”亦作“偷天之功”也.偷贪透母双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今按,艰在安部,替在壹部,艰替韵不相叶.疑当作“哀民生之多艰兮,长太息以掩涕”,替涕同叶衣部.《远游》:“思旧故以想像兮,长太息而掩涕”,亦以“长太息而掩涕”作下句,与下文叶韵,可证也.古书因传钞倒句而失韵者多有之,《离骚》一篇,即有数例,可参下文而并证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北宋夏竦《古文四声韵》一书辑录的字形,对郭店简的“达”字形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诸家研究的基础上对《语丛》中“兢”字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七音韵》是一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音韵学作品。宋元时期多部韵学作品,如《毛诗叶韵补》《切韵指掌图》《古今韵会举要》《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蒙古字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其成果。《七音韵》已佚,其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音韵学作品,目前还未有定论。通过搜辑和排比相关文献材料,探究韵书、韵图之间传承的逻辑关系,可以发现,《七音韵》是一部与口语比较接近的韵图,且最有可能是郑樵《七音略》所提到的《七音韵鉴》(也称《七音韵镜》)。  相似文献   

15.
《毛诗质疑》标点琐记吴庆峰清栖霞牟应震是一位“誉重士林著述宏富”的学者,他有《毛诗质疑》一书(齐鲁书社1991年7月第1版),其中包括《诗问》六卷、《毛诗物名考》七卷、《毛诗古韵杂论》一卷、《毛诗古韵》五卷、《毛诗奇句韵考》四卷、《韵谱》一卷,凡二十...  相似文献   

16.
释龟     
《说文》:“秌、禾穀孰也,从禾(龜火)省声,?籀文不省。”又《说文》:“(龜火)、灼龜不兆也,从龜从火。《春秋传》曰,龜(龜火)不兆,读若焦。”段注:“从《韵会》,此会意也。”按段说非是。《说文系传》:“(龜火)从火龜声。”宋保《谐声补逸》:“(龜灬)  相似文献   

17.
金大定年间(1161—1190),王郁将宋人《广韵》206部合并为106韵: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廿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大定六年(1166)由平水(地名)书坊首次刊行,定名为《增注礼部韵略》,这是我国最早诞生的“平水韵”。由元到明,特别是到了明代,诗人已经非常普遍自觉地将“平水韵”用法规则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而且在明显的诗题处标示出来,是诗韵史上辉煌的时期。当时诗人将“平水韵”用法规则,逆推于唐诗宋诗,对唐诗宋诗声韵格律的研究也起了沿波讨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集古文四声韵》为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夏竦所作,是在后周郭忠恕所著《汗简》之后一部集录古文的字书。此书大体以《汗简》为基础,而另外又有所采集,所以比《汗简》字数稍多。《汗简》是按《说文解字》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的部次来排列的,《古文四声韵》则是根据唐本《切韵》分韵来编排的,两者体制不同。 《古文四声韵》通常所见是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新安汪启淑一隅草堂刻本。他是根据毛氏汲古阁所藏的影宋抄本覆刻的。汲古阁抄本卷首夏竦序中阙一百数十字,汪氏据桂馥友人用《永乐大典》校补增入,始成完壁。 现在我们在汪刻本之外,又有了中华书局1983年据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配抄本影印的《新集古文四声韵》。这个本子以前没有印过,宋刻部分与抄配部分与汪启淑本完全相同。抄配部分书写之美无与伦比,楷法效欧阳询,古文篆法也极为精致,当出于名手。 《古文四声韵》根据的《切韵》比已知的唐本《切韵》分韵都多。卷一平声上有二十九韵,卷二平声下有三十韵,卷三上声有五十六韵,卷四去声有六十韵,卷五入声有三十五韵,四声共有二百一十韵。我们已知陆法言《切韵》是一百九十三韵,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是一百九十五韵。多严韵上去二声韵,蒋斧本《唐韵》平声比王仁昫书多谆桓  相似文献   

19.
四川方音的研究一般限于清末到现代,周祖谟先生撰《宋代方音》,其中引用了黄鉴《杨文公谈苑》与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两书材料,少量地提到了四川方音。《谈苑》只提了“蜀人以平为去”,《老学庵笔记》只提到“蜀人讹登字,则一韵皆合口”。除此之外,其它各韵蜀人音读特点如何?与近代四川音的对应关系怎样?一直没有材料,因此很少有人进行研究,更没有见到比较显著的成果。 《大足石刻研究》一书问世之后,引起了我的注意,《研究》(用简称,以下同)里面收了不少的韵文,有些叶韵是规范的,按照当时官方韵书规定叶韵;而另一部分则脱离了规范,叶韵比较自由。《研究》一书所收诗文一般说来,品格不高,因此  相似文献   

20.
一、释“嘴” 甲骨文和金文韵“线”含,据令衡见韵形体可归见为兰类:气叹辱么蟹黝4燕》/钟字琢识.象人头上生发,前两例反映得尤为堵处,随淆字形韵简化,头、太成乃一体。这种写法在古文字中屡几示鲜.如“若”字:心东津乡妇7了瞥胃;少喀下》书夕 稼甲》合夕‘咚甲袅沪“3孙海波先生谓“象人跪聪涌两子扶其首,⑧,是.又“瑞,,字:,企介礁冬宁沪沙l.衫。嗯挤加‘心甲》‘邓“钱”字为动词,闹斌有两种:2.找某方(国)J:有线。 “钱”字从“少’从“,”。“少”持韵浑法有鸿、B、c兰种,小有更化,但郡是人首钧象形。可资比软韵字例如:声笋岁)行侄浪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