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百年风雨“晨光”路■文/李国宝■图/国宝一凡百年撷英大千世界1865年5月,江苏巡抚李鸿章代理两江总督后,就开始积极筹划将苏州洋炮局“移局金陵”事宜。1865年11月,李鸿章将原在苏州的洋炮局迁到南京,成立了金陵机器制造局。1866年8月,以“苏局”...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作为“同光中兴名臣”,主持晚清外交数十年,处理了一系列涉外事件。1863年1月发生的白齐文事件是李鸿章初崛政坛,作为封疆大吏处理的第一件涉外事件,此事对李鸿章以后主持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以白齐文事件为肇始,对李鸿章处理涉外事件的原则和方...  相似文献   

3.
顾建娣 《安徽史学》2022,(4):129-136
同治二年,李鸿章拒派淮扬水师赴援临淮以助湘军平叛苗沛霖。李鸿章先以各种理由拖延,在曾国藩一再催促甚至威胁要劾奏的情况下,不惜正面对抗,直接上奏朝廷,陈明军情和拒赴临淮的原因。最终李鸿章以水陆师互相配合,攻克苏州。曾国藩得此消息,十分惊喜,不再计较李鸿章的不听命行为。李鸿章抗命成功,在于清廷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也希望尽早打败太平军,不愿借洋师“助剿”苏南等地的太平军,因而在处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分歧时,采取了灵活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江南重镇,清代时是江苏省城。太平军占领苏州后,为太平天国苏福省省会,忠王李秀成长期精心经营苏州,想将其建为第二个天京,是太平军占领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攻占苏州,当然是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梦寐以求之事。1863年春,李鸿章率淮军和"常胜军"陆续攻下常熟、太仓、昆新、吴江、江阴等  相似文献   

5.
“医疗纠纷”愈演愈烈,以致“杀医伤医”事件频发。上月2S日,浙江温岭一位患者刺杀医护人员,造成一死两伤。去年哈医大的“杀医事件”造成一死三重伤。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一家医院,在一年之内没有遭遇过激烈的冲突。这是十分不正常的现象。但是,每一次同样的事件引起同样的讨论之后。同样的事件又继续发生。  相似文献   

6.
雷颐 《炎黄春秋》2010,(3):85-86,84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江南重镇,清代是江苏省城。太平军占领苏州后,为太平天国苏福省省会,忠王李秀城长期精心经营苏州,想将其建为第二个天京,是太平军占领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攻占苏州,当然是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梦寐以求之事。  相似文献   

7.
评价李鸿章不能仅仅以外交活动作为依据,而应以举办洋务事业、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作为其人生主流。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并不存在“将功补过”问题。简单地把李鸿章斥为“卖国贼”,是从痛恨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的情感出发的;掉“卖国贼”的帽子,对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才是理性的做法。否认李鸿章是卖国贼,主要是说他签订不平等条约不属于“卖国”行为,而不是说他在无可奈何时即可卖国,更不是说“卖国是情有可原的”,也绝不会引导出卖国行为。对外是战是和,应该以是否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为转移,而不应根据对手是谁来决定,李鸿章为“变法”而主张“和戎”的主观动机应该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8.
《文史天地》2008,(11):70-70
1896年6月,李鸿章带领大清国环球使团访问德意志。在德国,李鸿章还以“东方俾斯麦”的名义拜访了德国已退休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的商品经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的商品经济观刘光永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的领航人物,李鸿章的商品经济观,曾在上个世纪后半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百日维新”期间,李鸿章借光绪推行“新政”东风提出的“开通政策”,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也理应...  相似文献   

10.
陆安 《文史春秋》2012,(6):43-47
1875年即清光绪元年,爱新觉罗·载淮登基改元伊始,西南边陲小城腾冲发生了一起涉外事件,这就是“马嘉理事件”。“马嘉理事件”之所以引人关注,且一直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淡出人们的视野,令人难忘,并不仅仅在于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被杀、  相似文献   

11.
141年前,李鸿章和森有礼曾就日本军舰“云扬号”入侵朝鲜江华岛事件以及学习西方、变革服制、举借外债等问题在保定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本文考察了森有礼于光绪元年腊月二十八日赴直隶总督府与李鸿章举行会谈的背景,并基于1899年出版的《森先生传》中揭载的对话记录,译介、分析了这场对话的主要内容;指出,尽管李鸿章组建了一个人数众多的幕府,但由于无法破除人身依附关系,未能建立独立的智库,以致他很难听到不同的意见,学到有价值的新知。因此,李鸿章与森有礼论战时无法占据明显优势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2.
提起小站练兵,熟悉中国近代史的可以说无人不知。小站位于天津津南区,这里不仅以袁世凯曾在此练兵而出名,并且还以盛产驰名中外的小站稻而出名。由于这里水网密集,稻谷飘香,鱼肥蟹美,过去有“小江南”之称。然而,李鸿章督直以前,这里却是不生稼禾的盐碱荒地。小站之名的来历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俗称火烧望海楼事件),不久,李鸿章接替了崇厚任直隶总督。李鸿章到天津后,感到天津作为京畿之地,又地处海口,加强防务非常必要。于是于同治十年(1871年)将驻扎在陕西的淮军盛字军(老盛军)调到青县的马厂驻防。同治十…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叶,张之洞日渐成为一颗冉冉上升的政治新星。80年代中期,时任两广总督的张氏因在中法战争间的主战态度和运筹帷幄之功而赢得“天下之望”;1889年以后,在湖广总督任上及暂署两江总督之际,更以兴实业、办学堂、练新军的实绩享誉中外,威望直追长期主持北洋的李鸿章,时人言:“现今有为之士,不北走北洋,即南归武汉,朝官外出,可寄托者,李与张耳。”①而90年代中期以降,因甲午惨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声名狼藉,张之洞则上疏力阻和议,并大声疾呼“凡我普天巨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张之洞幕府相互倾轧,严复在两者之间艰难抉择。李鸿章及其幕府遭张謇等弹劾,严复始有投奔张之洞幕府的想法。在李鸿章幕府内部,又有“闽党”与“浙人”之争。在内部斗争形势变化,地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严复著译以“立言”,剖析李鸿章幕府弊端及在战败中应承担的责任。严复发表《辟韩》,从君臣之义上对甲午战败进行反思,而张之洞命作《〈辟韩〉驳论》,严复与张之洞交恶。严复针对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提出中体有中用,西体有西用;还抨击张之洞师法日本之“新学”及对“西学”的偏见,谴责张之洞干预教育制度。严、张交恶既有派系之鸿沟,又有“西学”、“东学”之分歧。严复作为政治家在李鸿章幕府并无过人之处,与经世立业相比,严复在著述立言上的功绩较为引人瞩目,这与晚清倡导新学分不开。严复等在李鸿章幕府中倡导“学新”,形成有别于张之洞及其幕府倡导“东学”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一亲戚参加考试,欲仰仗李鸿章的权势得到优待,在考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的亲……”欲写“戚”,无奈搜索枯肠,就是想不起“戚”字如何写,最后写成“妻”字。考官批曰:“所以我不敢取!”  相似文献   

16.
光绪廿一年(一八九五年)四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五月二日,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会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政治主张,这一事件  相似文献   

17.
在整个中法战争过程中,李鸿章最初是主张不战而降;战争已经开始,它主张速败早降;当战争偶遭失利,它就大减赶快投降;即令在战争获得大胜时候,它又嚷着乘胜投降。总而言,一句话,投降。最初,它首先散布失败主义,说中国“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争”。法国是“船械之精,操练之熟,海上实未可与争锋”。还认为法国并“无与中国失和之  相似文献   

18.
汤斌毁“淫祠”事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斌(1627-1687,明天启7年─清康熙26年),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清代著名理学家。顺治9年(165)进士。康熙18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列为甲等,补翰林院侍讲。典浙江乡试。康熙23年(1684)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寻擢江宁巡抚,驻苏州,政绩卓著,这是他一生仕途的关键,决定他以后的荣升。汤斌在苏州江宁巡抚任内的行政.将移风易俗作为重心,其中最突出的事件是毁“淫祠”,尤其以苏州上方山五通词为典型。本文试就汤斌除毁上方山五通神祠等“淫祠”事件探析其发生的根源和实际效果。一、汤斌毁五通祠等“浮祠”事件苏州城西十…  相似文献   

19.
犬养毅的“和平”试探与“五一五”事变李吉奎1932年5月15日,日本首相犬养毅被刺。现职首相被杀,在日本不是第一次。但是,这个“五一五”事件,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内阁和军部在侵华策略上的分歧密切相关。本文拟就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就该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20.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的应对,可以围绕王朝制度系统的反应,形成一种历史叙事。在这一事件应对叙事中,李鸿章不是直接责任人和主角。但围绕李鸿章的大量史料显示,这一事件发生前,淮军面临裁撤压力,海防体系也空虚无力,李鸿章充分利用日军侵台造成的危机局面,将闲居徐州的淮军精锐调往台湾海防前线,将参与西北平叛的另一支淮军精锐力量撤回沿海布防,成功实现淮军的转型。同时,利用危机,制造舆论,与总理衙门和沿海督抚一道推动以李鸿章为核心的海防体制的形成。这是李鸿章和淮军从内部平叛之战时体制向应对西方的海防体制转型的关键一步。危机利用与权力外移是晚清权力关系变动和体制变化的重要路径,而事件应对和危机利用构成的复合结构是晚清历史的特殊构造,需要将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结合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