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的历史长河里,西藏在大多数人眼里一直被认为是神秘的地方,文化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之中。西藏文化的特点有人归结为颂扬神佛和阐释佛理为主体的文学艺术,以礼佛、转经为主的民俗文化。奧古斯丁说过:“真正的宗教要  相似文献   

2.
在西藏,积德行善的人将一些生灵放养在佛教圣地,所谓献给神的生灵,最常见的有神羊。这些羊长年活动在转经路上,每天与过往转经人朝夕相处,天长地久,神羊和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它们的身上充满了灵性,按信教人的说法这是一种神性,它们不时真的象高僧大德那样象模象样地做起善事来,得到一丝慰藉的转经人这时都要布施与它可口的食物,由此神羊们也懂得了这个规律,各得其所。在现今世界,要说人与动物的感情莫过于藏族人对羊的感情。在西藏羊崇拜不仅是人与羊在感情上的融合,更是一种生命的融合,由此膜拜神羊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3.
“擦擦”主要指用凹型模具脱出的小泥佛,常见的浮雕,也有圆雕,即为扣模制作。藏族人称“擦擦”。属供奉神佛的一种圣物,一般与玛尼石、经幡形影不离,常出现在圣山、神湖边、玛尼堆和转经路上等。也常作为佛塔内或佛像腹腔内的填充物,认为这样佛塔佛像就具有神佛的灵气。 脱模泥佛在西藏历史久远,其来历说法不一。有认为是随佛教一起由印度传入西藏,“擦擦”一词是从梵语中来。还有认为是佛教传入西藏之后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观点都有待考证。不管怎样,脱模泥佛的出现无疑是出于弘扬佛教的目的,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但一般多流传民间,人们习惯将此物当作完善自己夙愿的圣物而供给一切认为具有灵气的山神河湖等。如家人有病,老人去世,必须请喇嘛念经。喇嘛根据病人  相似文献   

4.
从过去到现在的很长时间里,拉萨似乎只有一个精神性的向度。从现在到未来,对很多人来说。拉萨依然会这样,它是人们心中的圣城。这座城市几乎所有的古老建筑都是宗教建筑。而且有着虔诚的宗教生活:大昭寺门前坚硬的石板被柔软的身体磨出深深的沟槽。布达拉宫山脚、八库口街上络绎不绝的转经人流,出没在街头巷尾的红衣僧人……  相似文献   

5.
流动的时光     
在时光里,追寻你流动的影子:此去经年,留下帕廓无数风情。围绕大昭寺的这条拉萨著名的转经道被人们习惯称为“八角街”,而它确切的藏文发音是“帕廓街”,“帕”意为中,“廓”意为转,这是拉萨主要的三条转经道中,中间的一条。而另外两条分别足在夫昭寺内的“囊廓”,意为小转.以及沿现在的江苏路、德吉路、林廓路、林聚路一周的大转经道,称“林廓”。这条古老的转经道,每天有无以计数的人按神指引的方向顺时针旋转着,簇拥着大昭寺这座神圣的殴堂。  相似文献   

6.
拉萨是藏语音译,在汉文字面上看不出什么意义,但在藏语里有十分明确的意义。在有些介绍拉萨的文章里把拉萨译成了“圣地”、“佛地”。依我看来这些译法都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拉萨”一词的真正含义。要把“拉萨”一词的意思表达清楚,首先要把原文的意义吃透,这是翻译常识。在藏语中“拉”指的是神、佛,“萨”指的是地、地方。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名词,这个名词的准确意义应该是神佛所在的地方,那么神佛指的是哪个神佛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需要追溯一千三百年前的历史了。 众所周知,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以他强大的实力兼并了临近的部落,从而  相似文献   

7.
再见拉萨     
再见,拉萨!那初春的宗角禄康,薄薄的嫩绿罩染着树梢。上百只鸟儿刚又掠过天空,又静静地飘浮于湖面。我没能看见布达拉宫那动人的倒影,却遇见了满树的繁花。很多人喜欢这高原上干裂的季节,就像他们,平日里总会来这里消磨些时间,在这样的午后慵懒地倚着湖光山色,发着呆,寂静无言却也恬淡温暖。人潮流动,却听不见喧嚣与嘈杂。所有的转经筒都在晨光里摇动,像是一声声清脆的音符。清晨的八廓街,阳光散发着动人的金黄,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人们,行走在转经道上。  相似文献   

8.
听安多强巴讲香巴拉大战 我在西藏期间.常常听人说起绛(音译也为“羌”.北方的意思——编者)香巴拉。经书上写着香巴拉,壁画上画着香巴拉,念诵经文的人.总是这样对着神佛祈祷:但愿来生来世,转生到幸福美好的绛·香巴拉!  相似文献   

9.
洪少霖  戴涵琦  蔡永怀 《旅游》2015,(4):100-103
古街老巷的时光,属于童年,属于记忆,也属于一个城市温暖的慢时光。泉州的古建营造技艺传承千年,有着显明的特殊性。自晋代永嘉年间,部分衣冠士族便南渡入闽,沿泉州晋江两岸聚居。他们不仅带去了中原文化,也在泉州传播起原本属于中原的建筑文明。有这么一句形容泉州城的话:"半城烟火半城仙"。据资料统计,历史上曾经出现在泉州市区的寺庙有500座以上。可以这样说,泉州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小巷至少都有着一尊神佛存在,而且那尊神佛都长年甚至数百上千年在那儿享受人间烟火。泉州人,大都就那样与神佛相近而  相似文献   

10.
正在南迦巴瓦峰下,有两条传统朝圣转经路,一条是从喇嘛岭寺出发,途经岗嘎大桥、羌纳、丹娘,再抵达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的派村,便进入了加拉朝圣转经路。以前不通公路时,从喇嘛岭寺下的布久村出发,乘坐独木舟过尼洋河,再到加拉朝圣转经路的起点吞白村;另一条朝圣路线在白玛希仁河和雅鲁藏布江交汇处的布达泽布圣山,据说一些朝圣者有幸能见到无数仙童的脚印,有的甚至还能听到嬉闹的笑声,当人们遇到这种神秘的现象时,就要向河里投掷食物、钱币和装饰物之类,作为献祭,求神赐福。  相似文献   

11.
扎西 《福建旅游》2004,(5):52-55
梅里雪山,是迪庆“香格里拉”王冠上的宝石,“梅里”在藏语里的意思是“药王”,因为山里盛产雪莲花而得名。卡瓦格博峰在藏族民间更充满宗教意味,传说是格萨尔王的守护神,每年秋天,来自四川、西藏、云南的成群结队的藏民前来朝觐,对它顶礼膜拜,特别是逢藏历羊年,前来朝拜卡瓦格博神山的康区藏民络绎不绝,这样的“转经”至少已  相似文献   

12.
八廓街     
几乎所有关于八廓街的形成的文字,都要从大昭寺的兴建说起。公元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按照文成公主的倡议,用山羊驮土填平卧塘湖,在上面修建了大昭寺,供奉尼泊尔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祖像明久多吉。同时又在大昭寺北面的沙滩地上,修建了小昭寺,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佛祖像。大约七十年以后,大小昭寺的佛像换了位,尼泊尔公主带来的佛像转移到小昭寺主神座,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上了大昭寺的主神座。从此,拉萨才正式定名为拉萨。原先它叫“热萨”,意思是山羊驮土的城:现在叫“拉萨”,意思是神佛安居的圣地。西藏的第一批佛教徒,开始围绕大昭寺转经,八廓街于是形成。  相似文献   

13.
龙泉 《丝绸之路》2007,(4):50-51
当一位满脸沧桑的白发老阿依(奶奶),像一尊神圣的雕塑,出现在那曲一户人家门口时,那极富韵律地摇动着小转经轮的枯枝般的手,便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在拉卜楞寺人山人海般转“廓拉”的人流里,一位连站立都很困难的中年藏族病妇,在女儿搀扶下,仍然坚持在人流中一步一步挪动着转经;一位双腿残疾的妇女在冰天雪地的和日寺,孤寂地坐在冰冷的地上,用尽全身力气拉动巨大经桶下的牵绳时,让我更感动的是她们眼眸中的安详和幸福……这就是藏地极至虔诚信仰的感召力。奇特的转经,是这种信仰的外化和载体。昏暗的  相似文献   

14.
大学校园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当学生们结束晚自习各自散去后,总有一些人留下来打扫卫生;当学生们在球场上酣战时,也总有一些人在场外收捡废弃的饮料瓶;当学生们在宿舍里打开可乐一饮而尽时,还是总有一些人在食堂里大口喝着免费菜汤……这些人就是大学生中的贫困生群体。虽然资助和帮扶的措施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贫困生的日子按理说也应该越过越好。但实际上,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  相似文献   

15.
拉萨一日     
转经,晨光中的风景熙熙攘攘的转经人群开始出现在每日早晨的布达拉宫周边。虽然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受到了拉萨3.14事件的影响,但是如今转经的人群又如往常一样。呼吸着高原清新的空气,手持转经筒,脚步轻盈的老人们转经的场面成了拉萨晨光中最美丽的一幅图画。如果老人身后还有一条可爱的小狗跟随,那将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这一代人跟琼瑶、三毛和席慕容有什么关系?是谁塑造了谁?是这一代人的性格捧红了她们,还是她们影响了这一代人?有一代人,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1,都遇到这样一些东西——或者说,在他们青春的田园里,都种下了这样一些东西——琼瑶式的浪漫爱情,三毛式的流浪梦想,席慕容式的清新乡愁。这些东西能养育出怎样一代人呢?  相似文献   

17.
《华夏地理》2007,(12):44-55
来拉萨已经两星期了.在这座成市的每个角落,只要抬起头,你就能看到它.它出现在机场、火车站前巨大的广告牌上和八廓转经道旁的每家商店里.每年有超过200万游客把它装进数码相机带回家.  相似文献   

18.
秘密 《华夏地理》2007,(12):44-63
来拉萨已经两星期了。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只要抬起头,你就能看到它。它出现在机场、火车站前巨大的广告牌上和八廓转经道旁的每一家商店里。每年有超过200万游客把它装进数码相机带回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肖霄 《旅游纵览》2010,(3):55-59
<正>尼泊尔是这样一个令人欣喜的国家,除了巍峨浩荡的喜马拉雅山脉、温润如玉的费瓦湖、热闹喧嚣的泰米尔、原始生态的奇特旺,最吸引我的还是那千千万万的寺庙、神佛和那纯洁虔诚的信仰。  相似文献   

20.
我相信人有第六感觉,缘自于将要别离拉萨的那些天。那年夏天,部队批准我转业后,该辞行的领导和朋友都见到了,只是在干里外的吉隆沟边防上度过的那段时光总闪现在心头,脑海里不时出现在那里曾相识的一位藏族姑娘的影子。焦渴着能见上她一面,但时间有限,又千里之遥,交通极不方便,恐怕是难于见面了。怀着一腔烦闷,我天天穿着便装在八廊街烧香拜佛转经的人群中东游西逛。在拿到回内地的机票,就要离开拉萨的前一天中午,我鬼使神差地直奔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