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秉德 《纵横》2011,(11):16-20
组建中共领导的最早一支武装力量 1921年4月7日,孙中山先生当选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他汲取辛亥革命以来依靠一派军阀对付另一派军阀的失败教训,决心建立一支自己的革命武装。同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及共产党人张太雷与孙中山秘密会谈,并提出了如下建议:联合劳苦大众;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基础;谋求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2.
戴煌 《炎黄春秋》2009,(1):71-72
多年前读到一篇文章,很有感触。 据这篇文章的作者说,他读到中华书局1991年8月出版的《孙中山年谱长编》和其他相关史料记载: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先生为促成南北统一,毅然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让位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并于当月20日乘船去福建游察。当船抵马尾时,他看到欢迎他的人群中和水面的大小船只上,都闪动着“欢迎孙大总统”和“孙大总统万岁”的大小纸旗和布条。他很不高兴地说:我已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为什么还要这样高抬我?他并对上船迎候的福建都督孙道仁说:“这太不成话了。  相似文献   

3.
1912年1月1日 上午10时,孙中山乘沪宁铁路专用花车起程离沪。下午5时,车抵南京下关。各省代表和驻南京的各国领事均至迎接。6时15分,孙中山换乘马车去总统府,晚11时,举行孙中山大总统受任典礼。同时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2日,孙中山通电各省改历,并以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湖南文史》2009,(1):61-61
1912年1月1日 上午10时,孙中山乘沪宁铁路专用花车起程离沪。下午5时,车抵南京下关。各省代表和驻南京的各国领事均至迎接。6时15分,孙中山换乘马车去总统府,晚11时,举行孙中山大总统受任典礼。同时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2日,孙中山通电各省改历,并以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吴讱 《钟山风雨》2012,(4):48-48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滞留国外,12月25日归国抵沪。29日,17个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上午,孙中山乘沪宁车到南京就职。火车到达南京车站时已经天黑。当晚10时,在总统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主要内容是:宣读《誓词》;授受印章;发布《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告海陆军将士文》、《劝告北军将士宣言书》。仪式隆重而简洁。就职仪式结束时,已是深更半夜,当晚没有举行阅兵式。以后几天,孙中山忙于修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临时副总统,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13,(6):F0002-F0002
<正>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路后街31号(今恤孤院路3号)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大会。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经过热烈讨论,大会接受共产国际关于同国民党合作的指示,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  相似文献   

7.
陶治政  陶治力 《安徽钱币》2006,(4):27-27,F0002,I0001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3月3日,大总统批准了财政部所拟造币厂章程,其中提到“暂设总厂于南京;设分厂于武昌、广州、成都、云南四处。”3月9日,财政总长陈锦涛呈文大总统,建议鼓铸1000万元大总统像纪念银币。孙中山令财政部文,同意鼓铸,并令财政部速制新模,分令各厂依式鼓铸。  相似文献   

8.
刘小宁 《文史精华》2011,(7):11-17,1
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短短几个月,全国独立的省份已达17个.东南重镇南京亦于1911年12月2日宣告光复。各省代表从武汉移驻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决定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由沪乘车前往南京1912年1月1日上午。孙中山从上海哈同花园乘马车出发直驱上海北站。  相似文献   

9.
1917年7月6日至1918年10月10日任代理大总统的冯国璋,是中华民国史上的第三任大总统.尽管冯国璋出任国家元首仅仅1年零3个月,但在民国史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在为写作《冯国璋传》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先后访问了冯国璋的故乡——河北省河间市西诗经村和冯国璋的孙女冯容,谨将访谈要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卜德文 《羊城今古》2006,(3):59-59,57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恤孤院路后街31号召开。到会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张围焘、项英、罗章龙、何孟雄、陈潭秋、向警予、徐梅坤、邓培、冯菊坡、阮啸仙、朱少莲等40人,代表全国42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参加了大会。广州东山的春园与中共三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围绕着中共三大和中共三届中央委员会的许多重要活动均在这里举行。  相似文献   

11.
颐和园摭忆     
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最后建造的皇家园林,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颐和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首都对外开放的橱窗。 我自1949年春天来颐和园工作,40载于兹,追怀往事,不胜感慨。 颐和园是1928年7月1日 才正式改为公园的 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2月12日(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原任清朝总理大臣,后代表清室议和,而后又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在议和过程中曾商定清帝退位后,民国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的张季鸾,在他一生短短的54年当中,从事新闻工作30年,撰写报刊文章和评论3000多篇。这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著名的报刊评论家和爱国人士,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911年武昌起义后,张季鸾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协助于右任编辑《民立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由于右任推荐,张季鸾被聘为孙先生的秘书,参与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事后,张还把这项活动写成新闻专电,发往上海的《民立报》。这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条专电。同年2月,临时政府向握有…  相似文献   

13.
一、“袁大头”的渊源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令江南造币厂归财政部管理,主张把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着手定币制。不久,袁世凯在中外势力扶植下,迫使孙中山于民国元年四月一日让位,故币制问题未及整顿。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当时的北洋政府进行了币制改革,改革酌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4.
《广西通志·政府志》在庆祝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志是一部系统记述广西省级政府施政活动的通志,上限为1801年,下限1998年1月。除概述、附录外,全志设“晚清广西省政府及农民政权”、“中华民国广西省政府”、“民主革命时期广西苏区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四篇共24章。该志主要记述晚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广西省级政府在施政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措施及贯彻执行的实际效果,展示了广西近两百年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概貌。该志还记述了各个历…  相似文献   

15.
1921年7月23日,来自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包惠僧,日本东京的周佛海,以及列席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在上海法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函     
《文史精华》编辑部: 近阅贵刊《陈独秀与蔡元培》(载1998年第6期,作者张家康)一文,似有两处于史实不合,分述如下: (1)“1916年9月,蔡元培由法国回到北京”(12页)。查周天度先生《蔡元培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997年第2次印刷),对此有所记述。9月1日(指1916年),蔡元培接到范源濂聘请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促其早日启程回国的电报后,和吴玉章一道,于10月2日由马赛乘轮返国,11月8日抵上海。  相似文献   

17.
《重建清源纯阳洞记》记述了泉州清源山纯阳洞的历史由来,以及元代三任住山和尚自至元十八年至元统二年(1281-1334)的54年间,在蒲、孙两个家族的协力捐助下,三次重修、重建纯阳洞的事迹。它反映了元时泉州僧俗合力修建寺观的普遍性,以及佛道二教合流共兴的史实。由于石刻中集中出现的大多是泉州历史名人,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7月份后,北京的政局屡现危机,为了调停党争并稳定当时的局势,袁世凯认为必须利用民国革命元勋孙中山和黄兴两人的威望,共渡时艰,便邀请已经下野的孙、黄前来北京晤谈,共商国家大计。为了防止袁世凯将两大革命领袖一网打尽,同盟会决定让孙中山先行,而黄兴称病暂缓北上,视情况而定。8月24日,孙中山抵达北京。袁世凯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二○年八月至一九二二年五月,中国共产主义者在创建共产党的过程中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共产国际,主要通过青年共产国际,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给予了积极的帮助。这段历史是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青年共产国际与中国青年运动关系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页。本文就有关史实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南通海安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2480多年前的春秋晚期,那是一段关于诸侯在郧(今海安立发)会晤的史实。关于诸侯国在郧相会有三种说法。其一为鲁卫相会。1997年6月版《海安县志》第7页大事记记载:“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