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秦丰 《攀登》2006,25(1):13-16
“知”、“言”、“行”既是认识论中认识与实践关系的具体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认识与实践关系的经典表述。领导干部作为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群体,要努力培养读书学习的习惯,认真提高讲话文稿的质量,正确对待本职工作的实绩,在更高的层面实现“知”、“言”、“行”的有机统一,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2.
孙翠萍  刘潇敏 《攀登》2006,25(5):25-28
党的“八大”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召开的一次最成功的全国代表大会之一,它首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展示并指明了一系列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战略决策、战略方针及原则,即党的“八大”路线。毛泽东对“八大”最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是:为制定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及代表全国人民利益的路线,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总结了根本的历史经验,概括了科学的基本理论。当今中国的发展路线及发展方向,正是党的“八大”发展路线及发展方向的继续、延伸、发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3.
以发展与和谐为主题推动青海"十一五"又快又好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乐际 《攀登》2005,24(6):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青海“十一五”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牢牢把握青海新阶段的主题,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实现和谐的关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突出抓好抓生态、打基础与加快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这两个关键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继续发扬青海人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4.
仁青加 《攀登》2006,25(1):5-6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是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十一五”期间,加快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六个理念: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三是坚持效率优先的理念,四是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的理念,五是坚持农业是基础的理念,六是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马志荣 《攀登》2006,25(5):150-151
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新闻宣传思想战线的必然要求。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努力做到“三贴近”,更是实现新闻价值的必由之路。只有贴近实际做新闻,扩大新闻的影响力;贴近生活采新闻,加强新闻的感染力;贴近群众办新闻,增强新闻的吸引力,才能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优美的旋律陶冶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6.
刘峰 《史学集刊》2020,(1):110-120
近代日本的“亚洲主义”并非一定以对抗欧美为根本目的,因而它与所谓的“协调主义”路线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这意味着“亚洲主义”意识形态的政策化存在着可能性。尤其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它自下而上,由日本陆海军、外务省等各分支机构到最高首脑决策,经历了一个逐渐向外交国策渗透发展并最终讨论成型的复杂过程。可以说1933年斋藤内阁“五相会议”所制定的《外交方针》正是其政策化的典型表现。该方针将“协调主义”作为辅助手段,明确宣布今后日本的国策在于“实现帝国指导下日、满、华的提携共助”。这意味着“不放弃协调主义的亚洲主义政策”在当时已告形成。  相似文献   

7.
任克鹃 《攀登》2007,26(1):155-158
电视新闻工作者坚持“三贴近”原则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能够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黎虎 《史学集刊》2006,(4):13-21
在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吏户”问题时,论者提出了一系列相关说法,例如一经为吏,便“世代为吏”,因而“吏户”具有“世袭性”;“吏户”必须解除“吏名”或“吏籍”才能获得解脱而上升成为“民户”(平民);“吏”经常遭受长官的鞭打、虐待,表明“吏”的身份十分卑贱;“吏户”的数量非常多,如东晋时仅“司徒吏”就有二十余万等等。这些说法并不符合客观历史实际,有的是曲解史料。由此可见用“吏户”论的观点是难以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献记载的,它几乎与这个时期的相关史料相互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原因就在于“吏户”论并非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9.
蒲雅琴 《攀登》2005,24(4):155-15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图书馆工作和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图书馆应从着力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等方面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做到全方位、多层次为广大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10.
张继宗 《攀登》2006,25(5):21-2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党的政策逐步落实到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实现党的政策与村民自治制度的高度有效统一,进而促进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但目前村民自治中“两委”关系的不协调状况成为影响村民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消除这种不良因素需要对“两委”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划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中的具体权力范围,解决两者间的权力冲突问题,以推进村民自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旅行社在动态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分析与"鲁棒性"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波 《旅游科学》2007,21(6):32-39
旅行社在动态供应链中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如何提升旅行社的强健度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待发展的课题。本文在供应链管理理论和“鲁棒性”概念的基础上,对旅行社面临的不确定性来源进行了分析,分解了评价旅行社鲁棒性的三层次因素,最后枸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判别维度与标准。  相似文献   

12.
在藏区流传着一种传统绘画艺术,叫“唐卡”。唐卡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三大派系,分别为“门孜”、“钦孜”、“噶孜”。位于四川西部康巴藏区的寺庙僧人,在继承传统唐卡绘画基础上,发展了“噶孜”派唐卡艺术,他们兼容并蓄,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噶孜”画派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介绍了“噶孜”画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具体介绍了郎卡杰大师的作品及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198 1年 6月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以下简称《历史决议》) ,在简述“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过程时指出是“党的‘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1 ] 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和众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论著、教材等也都引用了这一说法。① 《历史决议》同时指出 :“一九六六年五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八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1 ] 学术界普遍赞同这一判断。196 6年 5月和 8月 ,党的领导人通过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  相似文献   

14.
拉郎才让 《攀登》2005,24(3):107-10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它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陈志强 《史学集刊》2006,4(1):45-52
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和观察问题的角度常常决定其对史料的选取、考证、解读和运用,进而影响其对历史问题作出的判断。6世纪拜占廷作家普罗柯比关于“查士丁尼瘟疫”的史料长期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注意,相关研究的结论也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过去人们大多以为“人力”胜于“天力”,关注的重点在当时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推行的内外政策上,而没有注意到这些史料记述的历史事件的重要性。目前,“查士丁尼瘟疫”作为地中海世界第一次“黑死病”的史实基本上无人质疑。但是,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这次瘟疫造成的严重后果似乎还没有引起史学界应有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马杰  李刚峰 《攀登》2005,24(6):26-29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十个五年计划(“一五”-“十五”)的简要回顾,指出中长期规划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提出对“十一五”乃至今后中长期规划编制的几点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六三法”是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基本法,其本身存在只有十年,但其建构的殖民地法律模式,在台湾延续了50年。“六三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委任立法。这种典型的殖民地立法程序,在明治宪政体制下是否违宪,曾引发日本朝野及学术界的热烈争论。有一些人为了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鼓吹说日本为在台湾实施宪法特意制定了“六三法”,而“六三法”是否违宪引起的争议,是围绕着“台湾是否是殖民地”而进行的,因此说台湾不是日本的殖民地。实质上“六三法”争议的真正本质,是有关新附领土统治政策之选择的政治性问题,而不是一般的法律问题。“六三法”争议的真正核心是谁有权来制定台湾的法律,其实质是为“六三法”的违宪性寻找法律依据,同时,也是政党势力与执政的军方势力就各自对台湾统治方针的妥协与斗争。  相似文献   

18.
唐长寿 《四川文物》2005,(6):53-54,86
闻宥《四川汉代画像选集》中录有新津崖墓出土画像崖棺画像多幅,其中有“戏猿”图两幅.图中“妇人被猿背负”和“妇人坐于山洞之中”的内容是了解该图真实含义的关键.该图表现的应是一幅与妇人和猿有关的鬼神传说故事,正确定名应为“玃盗女”图.该图很有可能表现了四川西部山区汉晋时期人猿杂处的现状下发生的怪异事件,反映了四川古代的特定地域的生态环境和土著居民的生存状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汉墓画像中的“驱鬼辟邪”一类的画像石.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之际,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和世界人士书》广播讲话,该讲话的主旨长期以来被广泛地理解为“以德报怨”,并被视为战后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基本方针。更有不少人把战后中国宽大地遣返日本战俘与侨民、不参加占领日本本土、放弃对日战争索赔要求以及日本天皇制得以保留等都归于“以德报怨”政策的内涵。本文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所得结论是:宽大并迅速地遣返日本战俘与侨民,虽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宽以待人的民族品格,但它与蒋介石反共的战略以及美国根除日本在华影响的既定政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以德报怨”;关于战后日本天皇制的保留问题,蒋介石的态度仅仅是“要日本人民自己决定”,更为重要的是,天皇制的最后命运完全是美国占领当局决定的,与蒋的态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关于中国放弃占领日本本土,这主要是蒋介石出于战后国内政治斗争的现实考虑所做的决定;至于战争赔偿问题,从积极争取到最后的被迫放弃,是既受制于美国政策又无奈地屈于日本压力的结果,很难说是“以德报怨”。总之,将“以德报怨”视为指导战后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基本理念并无足够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1971年初为抗议美、日两国拟将中国的钓鱼岛群岛随冲绳“归还”日本,中国留美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保卫钓鱼岛运动。这场运动自1970年11月起历经酝酿、兴起、发展而走向高潮。尽管这场运动最终没能完成其既定的目标,但“保钓运动”的参加者们由保卫钓鱼岛而开始思考如何维护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由捍卫国家主权而开始认识祖国,并致力于促进国家统一的活动,这场运动对一代人的政治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