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超  袁乃全  李宇 《风景名胜》2021,(8):0241-0242
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激速变迁,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已从乡土社会逐步进入现代社会。我们在乡土社会中形成的几千年的生活和治理模式正变得处处不合时宜,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公众一方面急切地想通过各类途径参与村庄的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庄规划编制与村庄建设行为越来越规范化法定化,现代乡村已无法用传统的治理方式进行管理。公众以怎样的方式参与村庄规划和建设成为保障村庄规划实施及监督的一大问题。而随着我国 2021 年脱贫攻坚取得的全面胜利,我国对乡村地区发展定位逐步转变为实现乡村振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充分运用乡村基层治理的手段保障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提升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民俗宗教与村庄政治是传统乡村治理中的两股重要力量,二者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后,二者却一度呈现出张力、冲突乃至断裂的迹象;近年来,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及其民俗宗教在乡村社会中的复苏与兴盛,民俗宗教又开始与乡村政治形成一种交叉重叠的互构力量。藉此,通过山西义村的"三官大帝"供奉之考察,揭示出当前民俗宗教与村庄政治呈现的逻辑关系:民俗宗教政治化、村庄政治民俗化、村庄政治与民俗宗教混合化等。  相似文献   

3.
婚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整体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第政治的形成,门第婚姻成为当时的主流婚姻形态,本文就是通过对门第婚姻形成原因、门第婚姻形式的探讨,试图窥探当时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4.
村庄共同体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社会的重要基层组织。它不仅在组织农业生产、制定村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也为西欧社会孕育了民主因素、自治因素以及法律因素。但是,目前史学界对其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误读。本文试图从村庄共同体概念的界定入手,通过对其概念的梳理,指出国内学术界对村庄共同体概念界定上所存在的问题;并从词源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西欧村庄共同体所具有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从而为国内史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女真人建国前以及建国初期一段时间内实行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和部落外婚的婚姻形式,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女真人开始族际通婚,而女真族的皇族与贵族之问的世婚制,一夫多妻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收继婚和隶役婚以及抢婚和放偷婚俗,都是女真族特殊的婚姻形式和婚俗.  相似文献   

6.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文利用华北数十州县的方志,特别是利用形成于光绪早期的《青县村图》、《深州村图》中的丰富资料,对晚清时期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做了较详尽的研究。本文认为,华北各州县集市数量参差不一,甚至差距很大,集市数与州县人口数、村庄数及土地面积的关系,亦无有规则的比率。集市圈即集市与赶集村庄的空间构成,所包含的村庄多至近百村,少则二三村,甚至一村。本文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美国学者施坚雅关于中国乡村市场和社会结构的理论、公式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7.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以人类自身生产为前提的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理所当然地有其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婚姻人际关系所表现出的社会组织系统,属于社会构成的特定形式范畴,故其婚姻形态总是与相关的经济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内约外规相适应。本文拟就商代婚规婚礼以及求生、冥婚、名子礼俗等,试作考察论析,尚冀读者赐以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8.
张俊峰  张瑜 《安徽史学》2018,(2):152-161
村庄档案是从新的角度认识历史事件的重要资料,记录着不为人知或被人忽视的人物和情感。董心诚是在时代变迁中太行山地区的一个小知识分子,他在建国后改造期间鲜为人知的改造生活和心路历程,就尘封在这些档案中。他的一生经历了学生、低级军官、乡村教师、反革命分子、普通农民等不同身份的变化,其社会和政治地位也由新中国前的"高人一等"过渡到与群众平等,最终"低人一等"。在此过程中,董心诚的心态逐渐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适应,由迫不得已到心悦诚服,体现出他善于运用、适应政治逻辑的本性。这样一个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命运,反映的正是共产主义革命对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改造和重塑历程。  相似文献   

9.
试论古代罗马人的有夫权婚姻和无夫权婚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论古代罗马人的有夫权婚姻和无夫权婚姻吴藜婚姻是人们为了组成家庭,沿续人类种族和社会所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行为。古代罗马人的婚姻形式--有夫权婚姻(matrimoniumcummanu)和无夫权婚姻(matrimoniumsinemanu),在人...  相似文献   

10.
金建国以前及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女真人相继实行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和部落外婚的婚姻形式,建国后随着占领空间的不断扩大,与契丹、汉等民族交错杂居,女真人开始族际通婚,并受汉文化影响出现新的婚姻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进入封建社会特别是唐朝以来,男女婚姻,“俨同贸易”,并有卖婚、换婚等婚姻形式的出现。由于潮汕特殊的地理环境,其婚姻之守旧,“则竟有甚焉,婚姻腐败,痼疾莫疗。”“父母主婚,媒妁之言”盛行。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在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及家庭均是以男人为中心,女人处于从属地位。婚姻讲求门当户对,“门第奁聘之观念日炽”。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封建婚姻以“婚姻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为信念。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欧风美雨影响下的戊戌变法首先对旧式婚姻进行批判,传播西方文化思潮,风气渐开,旧式婚姻向文明婚姻转变。继之而后的辛亥革命更加大张旗鼓地抨击封建婚姻。代之以自由、民主的新式文明婚姻。五四运动更是对旧礼教旧婚姻的当头棒喝,给予了婚姻文明化发展更大的空间。本文通过这一时期的婚姻制度、婚姻观念和婚礼婚仪等方面的变化反映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特殊的婚姻形式。  相似文献   

13.
李家燕 《区域治理》2022,(12):167-170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多规合一"的时代背景下,村庄规划逐渐向全域全要素的转变.本文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通过梳理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以岳西县头陀镇梓树村为例,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要求的五个层面制定规划策略,以期为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及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的婚姻习俗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通过婚姻习俗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也可以了解到各个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关于婚姻  相似文献   

15.
宋丽娜 《民俗研究》2010,(2):248-259
村庄社会基础是理解仪式性人情的根本。在河南一村,仪式性人情是镶嵌在血缘关系所组织的社会秩序中的,人情的背后是道德伦理规范及其秩序状态,而人情也在不断表达和再造着这种规范和秩序。这启示我们要不断深化对村庄社会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婚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婚姻习俗是婚姻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包括的内容广泛,对婚姻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每个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姻习俗。金代女真族既有少数民族婚姻系数的共性,又具有其特殊性,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攀登》2021,40(1)
对婚姻伦理问题的正确认知可以为婚姻幸福、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奠定良好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婚姻家庭问题研究的最重要著作,《起源》对婚姻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恩格斯的婚姻伦理观,为我们研究现代社会婚姻家庭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我国现阶段倡导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家庭关系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通过婚姻才能形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即家庭,婚姻在各民族历史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有关契丹民族的婚姻史料奇缺,故许多问题仍处在探讨和争论阶段,有些问题至今尚未涉及。该民族的婚姻,不仅是契丹史、辽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有关的社会学、民俗学、法律学研究中不容回避的课题。笔者不避粗陋之嫌,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恳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9.
龙晓涛 《沧桑》2010,(3):34-35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大战略指引下,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了热门话题。广大西部农村不失时机地努力发展自身经济,有不少地方取得可喜的成绩。然而,作为一种政府强力推动的村庄经济发展模式,村庄的经济发展超越村庄本身承受限度,形成村庄发展的不可承受之重。为此,必须深刻认识村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分析其实质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在以家族为本位的中国,婚姻有着重要意义,围绕着婚姻也产生了一系列礼俗,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随着辛亥革命狂飙席卷全国,剪辫易服废缠足……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风俗的变革,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同样受到了冲击,新的婚姻价值观念和新式婚俗逐步流行起来,从而使辛亥革命后、民国初期的婚姻礼俗,呈现出"新旧对抗"的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