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和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的28年间,率领舟师近3万人,先后七下西洋,航行于太平洋、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之中,行程10万余里,到访亚非三十几个国家,揭开了世界大航海的序幕,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航程之远,足迹之广,造船与航海技术之先进,都是当时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时间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对于人类世界的贡  相似文献   

2.
本题目,至少涉及如下几个相互关联的命题:第一,如何客观定位郑和下西洋历史地位和意义?第二,联系中国一东南亚关系互动这一专门视角,郑和下西洋对其历史发展及当今现实,到底有何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帖木儿帝国和中国的关系,是因鄭和问题而被涉及的。首先提出这个问题者为向达先生,向达先生在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时,曾强调指出新兴于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对中国曾有过一度的威脅作用。即帖木儿在一四○四年底的率兵东侵,与鄭和首次下西洋(一四○五年)几出于同时。因此,便推论鄭和下西洋乃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而发,从海上抄袭它的后路,牵制兵力,以达到以攻为守的防御目的。向先生的这种意见,虽系推测,但在尚先生的“中国历史纲要”中便马上得到共鸣,尚先生进一步发挥,认为鄭和下西洋还有联络印度,共同对付帖木儿的意图。所以本文的目的,就是试从帖木儿帝国和中国的正面关系方面,作深一步地探讨,对向达尚两先生的论点提出几点质疑,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作为事件的郑和下西洋,海内外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作为经验的郑和下西洋,特别是作为知识积累重要里程碑的郑和下西洋,仍有探究的空间。从知识的视野来看郑和下西洋,规模宏大的远航正是中国人海外知识累积与递进的重要历程。这一认识有必要从郑和研究的兴起谈起。  相似文献   

5.
郑和下西洋,统率了官兵近二万八千人,船队大小船只二百余艘。这么浩大的船队阵容,究竟是以怎样的人员编制及船形编队,才完成这长时间的万里航行?  相似文献   

6.
人仄 《郑和研究》2005,(3):71-71
7月4日上午,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上,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马克教授等人指出,在美洲密西西北河奥顿镇出现的“皮艾萨”壁画之谜,经他们依据各种历史资料考证,实际上是中国的“双龙”图案。其创作的时间与郑和下西洋的年代吻合,极有可能与郑和船队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作爲事件的鄭和下西洋,海内外的研究已經碩果累累;作爲經驗的鄭和下西洋,特别是作爲知識積累重要里程碑的鄭和下西洋,仍有探究的空間。從知識的視野來看鄭和下西洋,規模宏大的遠航正是中國人海外知識累積與遞進的重要歷程。這一認識有必要從鄭和研究的興起談起。上個世紀初,鄭和研究興起,作爲20世紀史學的一個重要分  相似文献   

8.
十五世纪初期,中国居于世界航海的先导,循着古有的南海航线,郑和七下西洋。率领万人大军、上百艘巨舶,28年间造访30余国;然而明初此一非常之举,却如重重谜团般,有待破解……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采访,我在国内外时断时续地已跑了好几年。最后一站,才到达这个伟大事件开始的地方——南京。这是2005年5月底的一天,我在南京郑和公园看到"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倒计时"钟上显示还有50天。周年是一场数字游戏,似乎不到一个吉祥如意的整数,我们就无法追思先人做了什么,或者错过了什么。读碑,重新掂量下西洋关于朱棣为什么违背太祖海禁之制,而组织声势浩大的下西洋活动,历史上说法不一,但有案可查的证据有两条。  相似文献   

10.
一部《姚氏族谱》拨开重重迷雾,解开明朝永乐年间荣国公姚广孝的祖籍的谜底,以及姚广孝与姚氏家族的关系和姚广孝参加第三次下西洋等问题。可以说长乐《姚氏族谱》是研究郑和下西洋中正史不足部分的补充资料。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外交史上的璀璨明星,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近年来;“郑和研究与明初海防”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课题的展开,不仅有助于揭示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的原点,而且有助于考察明初海防事业的历史全貌,并对今天的海防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本文拟以郑和下西洋为切人点,对明成祖的海防战略思维作一探讨,希望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春节期间,南京郑和第二十代后裔郑宽涛与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郑和第二十代后裔郑宽菽在北京首次相逢,相谈甚欢,郑宽涛以自编的《咸阳世家宗谱》一书和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新编出版的《郑和研究之路》作为礼物相赠,郑宽菽以一套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发行纪念封回赠,两人相约,今后加强联系,共同为郑和研究事业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景弘,这位论及下西洋之功可“与郑和并列而载人史册”的航海家,其有关身份的记述,在明清两代仅有“闽南人”三字。关于其人的宗教信仰,更是无一字可考。偶见其香港曾讳波先生《郑和下西洋考略》中有王景弘“非回教徒……死后(终年78岁),按伊斯兰教仪式安葬”之说,颇疑。  相似文献   

14.
正鲁迅和梅兰芳,一个是文学大师,一个是京剧大师,两人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奇迹,都为中华民族争了光,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却形同水火,互不相容。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担任了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成为文艺界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但是,历次鲁迅纪念会,梅兰芳却很少出席,有时即使应邀也十分勉强,往往是迟到早退,在  相似文献   

15.
15世纪初,中国伟大的航海家、中国海军的先驱者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和2万多海军官兵,历时28年,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不仅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更是开辟了中国海军乃至世界海军走向远洋的先河。战略海域运用的近和远,是衡量一国海军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海军也正面临从混水走向蓝水、从近海走向远洋的新的战略性转折。今天,我们回首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实践,更感到其意义重大,具有震撼性的历史穿透力。  相似文献   

16.
一、郑和下西洋的贸易动机 郑和下西洋是一次政治远航,其主要动机是播扬国威,怀柔海外诸邦,以巩固政权,提高明王朝的政治声望。但是,这并不妨碍郑和下西洋同时也是一次经济贸易活动,附带有以下经济贸易动机。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推动和平外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侨联、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办,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支持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于2005年5月17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西湖宾馆举行,论坛主题为:“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合作发展”。来自海外和全国各地从事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嘉宾共300余人参加了论坛。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出席了论坛开幕式,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致开幕词。出席论坛的还有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18.
20 0 4年 1 1月 1 4日 ,中国文化研讨会第十九届年会召开 ,其主题是郑和下西洋 ( 1 4 0 5—1 4 33)历史与文化的涵义。上午第一位演讲人是香港学者郑培凯 ,他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指出 :英国人GavinMenzies近年发表的郑和研究 ,虽声称郑和早於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但其内容所据却有附会臆断之讹。他肯定一位日本学者从阿拉伯文发掘的文献 ,对研究郑和下西洋 ,以及对阿拉伯地区的影响有参考价值。第二位演讲人是澳门学者吴志良 ,他根据澳门特点 ,另辟蹊径 ,利用葡萄牙文献和葡国航海史实 ,探索郑和下西洋的遗踪。这两位学者的扎实研究报告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1月25日在曼谷举行了一个学术座谈会,主题是庆祝中泰建交三十周年和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若干名流学者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其中一人是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詹夫·威(Geoff Wade)博士,他讲的题目是:“重新评价郑和下西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永乐二十二年(1424)正月,郑和奉明成祖之命。赴旧港册封济孙为旧港宣慰使。以前,有的学者说郑和不是“七下西洋”,而是“八下西洋”,就是因为加上了郑和的这次出使。实际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增加了一次下西洋的次数,而在于它突出地表明,旧港。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明初时与中国的关系达到了何等密切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