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郑和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通过对郑和史料的再发掘,就王景弘问题展开了多方探讨和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涉及王景弘的生平简历,王景弘与郑和的关系,王景弘的航海专长,王景弘的历史功绩以及在海外的影响等多领域。  相似文献   

2.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先后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遍访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人类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得以实现,除了依靠船队船舶性能优良,组织系统严密,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更重要的,还在于有一批统领船队的杰出的航海家。在指挥郑和船队的航海家中,郑和与王景弘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由于各种原因,以往人们在论及永乐、宣德年间七次下西洋的历史时,却很少研讨王景弘在下西洋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充分肯定王景弘的历史功绩。这不仅对王景弘这个历史人物是不恰当的,而且郑和下西洋研究因此也缺少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所以,重视和加强对王景弘的研究,不仅是要给予他应有的评价,使其在郑和下西洋历史上有应得的一席之地,而且也有助于全面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郑和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当时与郑和同行的王景弘,由于《明史》中无为之作传,故其事迹大多为郑和的光辉所掩盖,鲜为人知,这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本文拟就王景弘在下西洋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东南亚有关王景弘与郑和随从的某些传说作一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时平 《郑和研究》2004,(3):68-70
近百年的郑和研究,学术界围绕着郑和及其下西洋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逐渐由历史领域中的专题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分学科和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使得郑和研究呈现学科不断融合及拓宽的趋势。随着郑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王景弘的研究也愈来愈重视,发掘并考证了一些新的材料,涌现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可见,对王景弘的研究,是郑和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已经成为郑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5.
王景弘,我国明代与郑和齐名的伟大航海家。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明宣德八年(1433年)28年间,先后7次率巨型船队出使西洋,到达亚、非3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先驱。我国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对郑和、王景弘下西洋的研究,在近100年的研究过程中,郑和的研究取得较大成果,而对王景弘的研究明显不足。本试就挖掘研究王景弘化提出如下几点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6.
王景弘,明代伟大的穆斯林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综观郑和下西洋这一震惊海内外的壮举,郑和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使命,这与其船队中有着一批杰出的统领指挥和优秀航海家是分不开的。在他们当中,王景弘可谓是与郑和配合最默契、协作最紧密、支持最有力、  相似文献   

7.
2003年8月,陈培基应印尼中华总商会总主席陈大江先生的邀请,赴昆明市参加陈性初纪念亭的落成仪式。当时,他受福建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和福建省漳平市人民政府的委托,与云南省郑和研究会和郑和故里——晋宁县人民政府建立起联系。事后,写了《让郑和与王景弘的故里携起手来》一文。发表在《龙》杂志(2003年12月)上。在参观郑和公园时,陈培基与云南省郑和研究会副会长、郑和纪念馆原馆长徐克明在交谈中,发现郑和与王景弘不仅事业、官司职彼此相同,而且身世、经历也极其相似:两人的祖先均为国君;两人均于幼时人宫为燕王朱棣侍从;两人均受皇帝恩宠。  相似文献   

8.
王景弘,这位论及下西洋之功可“与郑和并列而载人史册”的航海家,其有关身份的记述,在明清两代仅有“闽南人”三字。关于其人的宗教信仰,更是无一字可考。偶见其香港曾讳波先生《郑和下西洋考略》中有王景弘“非回教徒……死后(终年78岁),按伊斯兰教仪式安葬”之说,颇疑。  相似文献   

9.
王景弘和郑和同为下西洋的正使,自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二十八年间,共率船队远航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600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探询的一个重要问题。今年7月我在南京参加“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的时候,请教郑和研究领域资深专家,但是对此都十分谨慎。他们看了我新出的一本《郑和七下西洋》,觉得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新意,鼓励我的研究,我深受鼓舞,便将一点想法展示于众,以求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明代留都南京设立内外守备、参赞机务等官员负责护卫留都安全,其中内守备设立最早,时间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外守备随即设立于次月。首任内守备应为王景弘(又名王贵通),而非郑和。  相似文献   

12.
2008年郑和研究的最大特色是研究视野的拓展和专题研究的深入,四部专著的问世以及《郑和研究》杂志组织的相关专题研究堪称亮点,对前人研究成果或传统观点的考辨与论争令人耳目一新,以郑和及其时代为凭借展开多学科、多层面和多角度的思考是郑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一,1405年郑和远航开始之谜长久以来,关于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一直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话题。一种说法是派郑和下洋,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夺得自己亲侄子江山的成祖对失踪的建文帝生死不明耿耿于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但是这种说法在明朝就有人提出质疑,明朱国桢《皇明大政记》中就有:“建文仁弱,帝座一倾,窜入蛮夷中,其何能为,文皇帝岂不见及此。”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2005,(6):18-20
一、1405年郑和远航开始之谜 长久以来,关于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一直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话题。一种说法是派郑和下洋,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帝。夺得自己亲侄子江山的成祖对失踪的建帝生死不明耿耿于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但是这种说法在明朝就有人提出质疑,明朱国桢《皇明大政记》中就有:“建仁弱,帝座一倾,窜入蛮夷中,其何能为,皇帝岂不见及此。”  相似文献   

15.
郑伟 《郑和研究》2004,(7):58-60
首先我代表在南京的全体郑和后裔对2004中国南京世界历史化名城博览会及郑和化论坛的圆满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领导对郑和研究事业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专家学多年来积极投身郑和研究事业表示诚挚的敬意。下面,我受在宁的郑和后裔委托,作个简短的发言,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指教。  相似文献   

16.
太仓与郑和的关系源远流长,特别是近25年来,太仓在纪念郑和、宣传郑和、研究郑和、打好郑和牌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郑和研究》2005,(4):2-4
[本刊讯]日本中央电视台(NHK)编导若林千绘女士等三人,在我中央广电总局对外联络司刘庆云先生与本会荣誉常务理事马光汝先生陪同下,于2005年10月19日下午在南京郑和纪念馆,就郑和船队科学航海以及郑和精神、郑和下西洋及其终止是中国古代由盛而衰的分界线与郑和到日本等有关问题,专题采访了本会原副会长兼原《郑和研究》编委会主任、南京大学潘群教授。日本中央电视台并定于2006年元旦将此专题采访向全日本播出。  相似文献   

18.
时平 《郑和研究》2006,(3):67-72
郑和是沟通我们的桥梁 郑和使我与陈炎教授相识,并共同关心和致力于郑和研究的事业。我们第一次相见是1992年的夏天,那时我在海军指挥学院任教,应邀陪同南京郑和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徐执提将军参加昆明市纪念郑和下西洋587周年学术会议。会上我始见陈炎教授。其实,陈教授的名字早就听说,只不过从未谋面。7月的昆明,是一个阳光充足的季节。  相似文献   

19.
新年伊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先生致函本刊,全文如下:“《郑和研究))编委会、编辑部各位朋友:你们好!感谢你们一年来赐赠贵刊,贵刊大有裨益于郑和研究和普及郑和知识,使我了解了许多信息,新年将至,谨颂贵刊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20.
罗宗真 《郑和研究》2006,(4):7-9,64
二十年前的今天,1985年的7月11日。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大会与学术讨论会在南京举行,自此我国的郑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大会精神鼓舞下,1986年3月3日南京郑和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也是国际上第—个以研究郑和为主旨的专业学术团体。该年4月5日研究会主办的《郑和研究》创刊。1996年12月20日经上级批准,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成立。二十年来郑和研究会始终坚持学术民主、集体办会,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一手抓学术研究,一手抓科普教育,以宣传和研究郑和航海业绩,贯彻“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十二字方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中外人士的好评。值此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回顾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及成就,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