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沟道宰印”印文印拓先后收录于《切庵集古印存》、《汉印文字征》、《印典》之中。义沟:《汉书·地理志·北地郡》载“义渠道,莽曰义沟。”其意是说王莽将“义渠道”之政区名称改为“义沟”政区名称。  相似文献   

2.
2009年12月31日,《汕尾市城区志》(稿)评议会召开。会上对《汕尾市城区志》“教育篇”、“民政篇”、“海洋与渔业篇”、“科技·文化·体育篇”、“人口和计划生育篇”、“财税·金融·保险·证券篇”等6篇志稿进行了评议。  相似文献   

3.
权衡,是古代测重量之器,类似现在的砝码和秤砣。《论语·尧日》:“谨权量,审法度”。权:俗称“秤砣”、“秤锤”,是秤的对应物。《广雅·释器》载:“锤谓之权”,又谓“秤”。《汉书·律历志上》日:“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也就是知物之重量。秤和权是中国古代及近代最基本的衡器形态,是近三千多年间中国经济社会的最基本的衡量工具。  相似文献   

4.
一,1405年郑和远航开始之谜长久以来,关于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一直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话题。一种说法是派郑和下洋,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夺得自己亲侄子江山的成祖对失踪的建文帝生死不明耿耿于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但是这种说法在明朝就有人提出质疑,明朱国桢《皇明大政记》中就有:“建文仁弱,帝座一倾,窜入蛮夷中,其何能为,文皇帝岂不见及此。”  相似文献   

5.
明朝建文帝死在望京寺赵学成明朝建文帝,离开人间已有500多年的时间了,有的说在南京宫中被火焚死;有的说死在北京葬在西山;还有的说:“下落不明”①。长期成为历史悬案。1987年《社科论坛》第3期,发表笔者写的《明朝建文帝究竟死在哪里》后,引起了有关方面...  相似文献   

6.
引言:旧话重提 《炎黄春秋))2006年第10期《林炎志谈父亲林枫》一文,引起了老友周明兄的关注,给《炎黄春秋》和《纵横》等期刊写信,并连续四次给我来信,谈的都是关于“一二·九”运动的问题。想必是李昌与“一二·九”运动有密切关系之故。他认为“一二·九”运动关系重大,希望李昌、高锦明(原名敖白枫)这些“一二·九”亲历者能够写点文章,说可能比他看到的有些文章会全面些。同时,他还给《纵横》杂志去信,请他们将该刊2007年第9和第12两期寄给这两位老同志,并向他们约稿,或派记者访谈,做口述历史。  相似文献   

7.
《周书·晋荡公护传》载武帝诏:“不能竭其诚效,罄以心力,尽事君之节,申送往之情。”(页176)[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孟繁仁  孟文庆 《世界》2006,(2):70-72
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积芦灰以止淫水”乃是“往古之时”女娲所建立的又一件伟大功绩之一。在后来的一些古代典籍里,把这件事省略记载为“湮灰止水”或“积灰止水”;更有时间在后的《补史记·三皇本纪》把它记载为“聚芦灰以止滔水”。  相似文献   

9.
清·朱溶撰《忠义录》一书,在整理过程中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加以归纳。对其人其书略作评述,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 朱溶,字若始。其家族于“三吴颇著”,世称朱、张、顾、陆。其先辈朱仁,苏州人,徙松江之华亭,赠刑部郎中。仁生鼐,正德进士,夏言数称其贤,擢刑部郎中。《松江府志》载其传略,叙及先辈,称溶“博综群籍”,值修《明史》,聘入明史馆。时名士争工诗词,史才绝少。朱溶潜心史籍编纂,认为“子长天才纵逸,未易涉笔;范史工(釒柬),渐近华美。惟班史谨严、精洁,宜奉为程式,馆臣俱委重焉”。又说“暇复纂有明死事诸遣迹,为《忠义录》、《表忠录》及《隐逸录》”。毛奇令“《忠义录》序”也说“间尝厕史馆编纂前代史文”,北南丧乱,相继死其事者,每忆而书之,久之成帙,曰《忠义录》;并指出《忠义录》已被清修《明史》所“采择”。 溶父朱岳,金山卫学生,遣嘱“著书载难死诸公”,“若始涕泣拜受后,遂弃诸  相似文献   

10.
货币的起源,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多有记载。《国语·周语》记载周大夫单旗的说法为:“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而《管子·山权数》则曰:“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无檀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檀卖子者。禹以历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檀卖子者。”《竹书纪年》载:“殷商成汤二十一年大旱,铸金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李宪章 《新疆钱币》2010,(3):45-46,50
一、两式制钱的由来 据《新疆图志·食货·三》载:“乾隆廿四年(1759年),我朝平定回疆,经定边将军兆惠奏请,于叶尔羌设局,销毁原钱,改铸制钱形式,重二钱,仍名普尔,一面汉字铸‘乾隆通宝’,一面(清)字兼回字铸叶尔羌羌字样。”  相似文献   

12.
李晓航 《炎黄春秋》2003,(10):55-61
在1967年3月至8月间,北京出现了一个秘密组织“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简称“五·一六”),其宗旨是“打倒周恩来,砸烂旧政府(指国务院)。”这个组织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中央《“五·一六”通知》公开发表后,他们提出:“《通知》的发表是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的开始,要揪出新的黑线、黑帮”等口号,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的反周活动,引起了“无产阶级司令部”的高度重视,最终导致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集团的运动。  相似文献   

13.
陆游既有忧国忧民的抱负,又有能文能武的奇才。可是他一生不得志,先以“语触秦桧”(《渭南文集·放翁自赞》)而考试落第,后因诗句招致权贵忌恨而屡屡罢官。尤其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剑南诗稿·病起书怀》)、“未敢随人说弭兵”(《剑南诗稿·书愤》),为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满腔爱国热情未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暗结     
爬梳历史有时很累 ,当你有意翻一下身 ,改一改角度去看有时就有意思起来。比如说到郑和 ,下西洋是“出使” ,还是“远征”?以汉语的表述就很不同。更有意思的是冰山的水下部分往往容量更大。《明史》卷304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那么郑和下西洋就有两个目的 :寻找被认为失踪的建文帝朱允 ,及炫耀大国的武力。结合成祖朱棣的心思都应该是站得住脚的 ,且郑和旅途中的开销是由皇室支付的 ,用现代的话讲是私人赞助的 ,事实上他所获取的大量珍宝最终也归皇室私人所有 ,难怪郑和出行的开支一直没…  相似文献   

15.
采风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统治者用采风来观察风俗的淳薄,政治的得失,早在周代就作为一种制度来推行。《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当时由帝王派采诗官深人各地民间去收集歌谣,作为施政设教的参考。《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火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早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墨子·节葬篇》称:“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亦云:“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而忧其不焚也。”这里的“仪渠”和“氐羌”都是指我国西部  相似文献   

17.
徐利明 《收藏家》2000,(10):49-54
《兰亭序》,晋王羲之(303—36l,享年59岁)撰文并书。其文叙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农历三月初三日),王羲之5l岁时与谢安、孙绰等友人及子侄们共42人游春,在会稽(今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一事,缘事抒怀。《世说新语·卷五·企羡第十六》载:“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可见他本人对此文颇为得意。而此墨迹,唐以后被奉为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化州市志·人大·政府·政协》三章志稿,将近84000字,其中“化州市人民代表大会”章,设6节19目。21500字;“化州市(县)人民政府”章,设4节11目,48800字;“化州市(县)政协委员会”章,设3节14目,12600字。总体而言,这三部分志稿的思想观点正确,篇目结构基本合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建文帝曾经到过高峰山万华禅院,与第一代住持秀峰和尚有所交往。建文帝在此系统阅读佛经,并且注释《楞严经》和《法华经》这两部重要的佛教经典,他在注释上署名文和尚。建文帝曾途经贵州并在黔中寺庙逗留建文帝从南京出逃后避难的行踪,有两份资料记载得比较清楚,一份是清人刘廷銮的《建文逊国之际月表》;一份是在《史仲彬与建文帝》一书中,史洪禄制作的《明惠帝年表》,两份年表基本上将建文帝出亡的行踪整理出  相似文献   

20.
《周书·武帝纪下》载武帝诏:“伪齐末政,昏虐寡繁,灾甚滔天,毒流比屋。无罪无辜,系虏三军之手;不饮不食,僵仆九逵之门。”(页101)[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