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敏 《沧桑》2009,(2):147-148
戴震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堪称清代思想吏上的一座高峰。人性思想是其晚期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人道源于性,而性源于天道;性之实体乃血气心知;欲、情、知三者,乃血气心知之自然。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展现了戴震人性思想的全貌,对其与居当时主流地位的宋明理学的交锋及其意义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先秦诸子关注的重要议题。《左传》对于时人的人性学说也有记载。分析《左传》中的人性说,可知,时人所言之"人性"有两种意涵:一种指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人性,以欲望、情感等为主要内容;一种指人在天地间的理想属性。前一种人性,与礼有扦格之处;而后一种"人性"则与礼互为表里,无时不刻不顺从于礼。这两种人性说,均可在儒家人性论中找到端倪,一定程度上为儒家较为成熟的"人性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而《左传》中这两种人性说的产生,也说明人们对于礼的认识是促成人性论最终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帆 《安徽史学》2003,(4):53-57
戴震学术在清代即已引人瞩目,产生较大影响。不过当时学大都只看重戴氏考据学,轻视其义理学。今日戴震广为人知的学术大师和思想家之完整形象,则是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人大力阐扬的结果。在这方面,章太炎有首倡之功,刘师培有完善之力,民初梁启超等人借纪念戴震诞生200周年之机所掀起的研究高潮,促使戴学渐成显学。可以说,正是经由他们的不懈努力,戴震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完整地位才最终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4.
清代学者章学诚与戴震曾就方志纂修相关问题展开过一次激烈论争。关于论争的原因,晚清民国学者多从心理与学术思想角度进行分析,今人的分析则兼及二人现实境遇和时代背景等因素。关于章、戴学派划分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者多将此次论争视作学派、学科之争,但这种观点遭到当今学术界的质疑。如何评判章、戴双方观点,早期学者倾向扬章抑戴,而近年来出现"为戴震正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姚鼐与汉学     
本文试对姚鼐的学术思想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姚鼐对汉学有批判有吸收;姚鼐与戴震的关系既有"交相师"的一面,也有学术交锋、敌对诋毁的一面;姚鼐中年告退的深层原因是为了捍卫所守之道,为了心中所安.  相似文献   

6.
戴震故里行     
清代乾嘉时期在徽州出现的戴震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著名学者.作为戴震故里的一名文博工作者,我在为纪念戴震逝世210周年摄制《戴震》专题片的过程中,对戴震故里的文化遗迹作过全面调查,范围所及为原徽州府六县(歙县、绩溪、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现将调查所得公诸问好,请予教正.一 戴震诞生之地隆阜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曰:“先生讳震,字东原”,“世居休宁隆阜”,“先生以雍正元年十二月已巳(1724年1月19日)生邑里之居第.”  相似文献   

7.
老子知识论的讨论可谓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重新讨论这个问题有助于今天的做人和做事。老子在知识论上的观点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智,而是通过反对世俗知识来阐明自己的知识观,即追求一种"本真"的知识;这种知识观是主张"有知"的,有真知灼见,明事物之理,知自然之道。这样的知识观对现代技术运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红英 《古籍研究》2002,(4):120-125
戴震治经能执简御繁,注重对经学本自身意义的探求,即义理。戴震认为,章句训诂是治经的手段,寻求义理才是治经的终极目标。唐宋以来,一些人学明确提出“以载道”的观点,截霞芒张治经闻道、寻求义理,可以说是“以载道”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刘治深 《神州》2013,(32):12-13
历年来,对孔子人性思想的研究,往往从善恶的角度去立论。其实,统观《论语》全书,孔子并未言明人性是善还是恶,而是从人本质属性的角度去理解的,即人的自然欲求性。同时,在自然欲求性的基础上,孔子的人性还兼有引人向善的意义。孔子提倡在自然欲求性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良好习俗的熏染,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从而实现自然之性向道德之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浅论戴震的重要佚著《经雅》胡锦贤藏于湖北省图书馆的戴震的一部未刊稿《经雅》,今被整理收录于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委员会纂辑的《戴震全书》中,即将出版面世。这是戴震辨释草木鸟兽虫鱼之名,而未定稿的一部专著。其稿及写作的情况,以前未曾见于文字记载。戴震为...  相似文献   

11.
《十三经注疏》中"轨"字,因涉及《诗经》、《周礼》、《礼记》经文和郑玄笺注多处,故其最初形体和字义,历来聚讼颇多。戴震认为"轨"只有"车辙"义,而"祭左右轨、范"中"轨"字最初当是"(車开)"字,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各经中的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之上,以孔颖达的观点为基石,考察了《礼记·少仪》的经、注、疏,同时兼述今《礼记正义》各整理本的相关之情况,管窥其优劣。  相似文献   

12.
戴震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方志学家,长期应聘志局纂修志书,成就卓著,他纂修的《汾州府志》成为清代名志。戴震对方志理论多有建树,其主要思想是方志要重沿革,"古今沿革,作志首以为要";要重资治,"务求切于民用";要从俗例,贵因不贵创;要区分史志,"详善而略恶"。戴震的方志理论启示我们,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要坚持严谨求真的作风;要坚持"修志为用"的思想;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的故乡怀旧小说在浑朴自然、恬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富于地方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被称为江苏水乡“民俗风景画”。以作品《受戒》、《大淖记事》为例,解读汪曾祺小说中所营造的民俗风情的诗画世界,从中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与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4.
从悖论浅议人地关系中的人性内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叶岱夫 《人文地理》2005,20(2):124-128
从哲学意义上说,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的秘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从人的"二律背反"本性内涵的表现出发去探寻人与地的关系。在探讨和分析了人地关系中人性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从文化人与地的关系、人类自身的矛盾性、生存态度所决定的人性特征、忽略人性研究的严重后果等4个方面认知了人地关系中的人性内涵。最后在分析了技术与人性相互作用的前提下,指出了人性的本质内涵是内省式的"自己创造自己",而不是在对"地"的无限度索取中迷失自我,并提出人性内涵重新塑造和回归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黄华清 《南方文物》2010,(1):158-159
<正>自古以来,竹与松柏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英最为崇敬和最常用的绘画和诗文题材。它们具有笑傲霜雪、四季长青的高洁坚韧品性和苍劲挺拔的气度,这种崇高的品性和气度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英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人格。松柏竹梅在本质上虽然是无情之自然草木,然而,在精英们的心目中却成了有情有义、有灵性、通人性的君子之友,成了理想人性的化身。  相似文献   

16.
凌廷堪为乾嘉中后期一位颇有影响的考据学家。本对其学术宗旨和治学成就进行总结和阐述,这对于研究乾嘉考据学尤其是中后期的学术走向和特征都具有重要意义。凌廷堪在治学宗旨上主张事必求是,重在由典章制度以通其道,既专精于礼学又博涉旁通。在义理之学上继承戴震由考据以通义理的治经宗旨,并在发展戴震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以“礼”代“理”说。  相似文献   

17.
杨应芹 《安徽史学》2015,(5):96-100
乾隆皇帝题诗《水经注》在前(乾隆三十九年二月),戴震完成《水经注》校订在后(乾隆三十九年十月)。但是,由于乾隆题诗没有注明题写的时间,又置于殿本《水经注》之卷首,后世便误认为《御题诗》是对戴震的"褒嘉"。《御题诗》之《序》,贬低"自明至今"的《水经注》版本,又竭力美化《大典》本。四库馆命戴震再校订那个据《大典》钞校的二手《水经注》时,处于极为棘手而尴尬的境地。因为遵照《御题诗》之《序》的旨意,要把一切胜处都归之于《大典》本,而把一切讹误都归之于"近刻"。从而也致使"《水经注》案"的争论,持续了两百多年。  相似文献   

18.
<正>在先秦诸子针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中,孔孟和墨子强调了"爱人",希望能够激发人性中指向外的情感,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杨朱和老庄则论述了"自爱",亦即人对自我完整性的关注。无论相互间的差别有多大,这些思想家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肯定了人性中诸因素的积极性,对人性持一种乐观的态度。而战国晚期最重要的思想家荀子的人性理论,则被许多人视为是对上述智者的观点的反动,是"性恶论"的代表。一直到今天,就人性理论而言,人们依然用  相似文献   

19.
曾令英 《沧桑》2012,(6):112-113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人性"是教学之本。人性发展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为实现此目的,教学应率先达成自身的"真、善、美"。教学之真在于师生能彰显自我本真人性和师生的求真成功;教学之善在于师生之间充满人情味的交往;教学之美在于教学各因素和谐相处及师生从中获得的愉悦体验。  相似文献   

20.
吴静 《攀登》2020,39(4):73-79
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发展的规律性共识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与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儒家生态智慧关怀和尊重天地万物的思想意识,是将所有的生命与物种普遍纳入道德关怀之内。这种关怀是提升生命体悟和道德修养的境界,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人性与道德层面的价值支撑。在对"天人关系"的体认中,儒家生态智慧以"天人和谐"为价值旨归,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理念,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这种生态观念表现为对待自然始终保持着一种"仁爱"之情,其"道德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同自然界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基本一致。同时,把自然的欣欣向荣视为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繁荣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