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明节始于周代。《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原来就是个愉快的节日,在唐、宋时期,这就是一个玩的节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勾勒出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当时无数的精彩。  相似文献   

2.
万象清明     
纪红 《贵阳文史》2013,(3):78-78
草木与节气贴首耳语,季节悄然变更。料峭春意渐褪,忽就万象清明,紧跟首,花都开好了。一派明媚后,谷雨即至,就该种瓜种豆哩。"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曰。"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历书》曰。清明的本源竟是如此之好,真好。吐纳着时光的清明气息,欣赏着草木的清荣气象,直觉万象清明。全新的阳春,处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再不是星星之火,已新天新地得燎原。  相似文献   

3.
正清明,是农历节气之一,其名称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一是说"八风",其中有"清明风",清明风至的日期在冬至后135日;二是说春分后15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其实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清明节气之时,"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时,华夏大部分地区春光融融,晴和明朗,盎然着一片生机。人们纷纷走向郊外,开始一年一度的踏青游乐活动。这一活动大致始于唐  相似文献   

4.
《风景名胜》2008,(4):128-130
清明节由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重要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于是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寒食可作清明的别称,又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2008年,清明节首次作为法定节假日,与4月5日(星期六)、4月6日(星期日)连在一起,形成三天假期。  相似文献   

5.
正清明节是日期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是中国古老的节日,起源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在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就已经有"清明"的记载。清明节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前一两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不肯出仕被烧死在绵山的介子推的。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唐代的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正式规定,清明可以与寒食节  相似文献   

6.
《风景名胜》2012,(4):12-12
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为清明,今年清明为4月4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里所用"清明"不是名词,而是与"洁齐"同为形容词,"洁齐"谓万物因温湿润泽而生长,"清明"指气候清净而明媚。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相似文献   

7.
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寒  相似文献   

8.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扫墓时人们在亲人墓前供祭酒食果品,为坟墓培上新土插上嫩绿的新枝,叩头祭拜,寄托对故去亲人的思念。清明又是踏青节,初春阳光明媚,草木新绿,自古就有在祭扫之余出游、  相似文献   

9.
清明粿     
正"清明馃"也已跨越节日,不为清明节日所独有,悠然进入城区,外卖可得,俨然时令小吃,却已难觅少时的味道。清明时节,除了慎终追远、郊游踏青以外,印象较深的还有来自乡间田野的风味——"清明粿"。"清明粿",坊间又称"清明果",顾名思义,意为清明时节的特色小吃,实质上不是一种植物果实,而是一种时令糕点。在乡间,人们喜欢采集初春时节的田间野菜,和上糯米粉,加入各种馅料,包裹成粿,在饮食中吸呼着春天的气息。由于此"粿"易得,再打上清明的烙印,就随着节日而风靡,遂成清明时节的地域性文化风情。  相似文献   

10.
南洋华人生存的地理环境与故土相去甚远,早已不符合节气上过清明的诉求,但清明节在南洋华人社会中却世代延续,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孝""恩""义"的价值观不变,以及以扫墓与祭祀先人的节日活动的传承。现代南洋华人过清明,是多元宗教信仰可以共同接纳的清明节,它传承先人之"礼"并一直维持到今天,表现出其珍视与固守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坚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黄崇远 《文博》2007,(3):94-96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也是母亲的忌日;前年的今天,刚过完八十六岁寿辰,母亲便与世长辞了,两天后是清明节正日。清明这个词与母亲实在太亲近了,不仅清明时节来清明时节去,回忆母亲的一生,也唯有清  相似文献   

12.
崔欣 《丝绸之路》2011,(7):20-25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如此描写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旧盛行。  相似文献   

13.
雨竹 《神州》2012,(10):94-98
清明节,祭祖、添坟、寒食、插柳。白居易《寒食野忘吟》中亦有"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的句子,清明与寒食时间的耦合,说明两者渊源颇深。二十四节气中开头便是:春雨惊春清谷天,"清"指清明,清明节自然发端于农耕节气,直到与逐渐式微的寒食节合二为一,最终演变为慎终追远的民俗节日。几经沧桑、斗转星移,诗意盎然的寒食古风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今人知之甚少,也鲜有人提及了。眼下,正是人间四月天,清明时节悄然而至,祭祀踏  相似文献   

14.
梨花风起     
清明,是一个诗意的日子。"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料峭春寒渐行渐远,明山秀水一路走来,天高云淡,风温和得像鸟羽拂过脸颊,连阳光也有了色彩。草木葳蕤,花儿们次第开放,早莺新燕忙碌起来,清明了!清明两个字,从人们的嘴巴里一遍遍蹦出来,仿佛美丽的讯息在口口相传。有时候真佩服古人的造字,清明两个字,简直是妙手偶得:写出来,舒阔明净;读出来,清朗明澈;回味一下,如诗如画。恐怕只有我们中国人能把文字的音形意融合得如此浑然天成,一个  相似文献   

15.
《文史春秋》2016,(4):65
正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夏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  相似文献   

16.
这是宋代诗人高菊卿描绘当年清明节的景象。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清明扫墓也没有太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苏冰 《旅游纵览》2010,(4):60-62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首《清明》,将清明节惆怅伤感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然而十里溱湖的清明,却与诗人笔下的意境大相径庭,这里的清明时节,张扬着生命的活力,挥洒着炽热的激情,灿烂成一个盛大的节日……  相似文献   

18.
“清明不只是扫墓祭拜,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知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5日在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上说,“当这些民俗消失殆尽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它既指节气,又指节日。有趣的是,在浩瀚的联海中,一些巧嵌“清明”的对联,别具情趣。  相似文献   

20.
马知遥 《丝绸之路》2012,(17):57-59
一 4月初是中国的清明时节,这个时候很多地方都在举行隆重的清明节活动。最为热闹的当属河南开封和山西绵山。山西绵山的清明节活动我跟着冯骥才先生去过多回。当地抓住了介之推和清明的传说故事,加上满山的佛道造像,以及秀丽的风光吸引了海内外宾客的眼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