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超群 《史学理论研究》2023,(2):136-146+160
微观史学通常被认为与宏观史学相对立并因此被视作“碎片化”的代名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微观史学家在专注于历史细节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构建宏观的历史叙事。他们提出了“正常的例外”和“可变的尺度”两个概念作为其宏观叙事的理论根据,并通过个体与社会的关联性、象征性隐喻、追随、深描、比较等方式在研究实践中建立起微观史与宏观史乃至全球史之间的联系。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与其所处的多元主义学术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微观史学与宏观史学特别是与全球史学相融的事实,对于我们走出“碎片化”的历史,以及确立一种辩证多元的历史认知模式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中西历史及史学比较研究起源较早,是从宏观的历史文化比较发展来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主要以宏观比较为主,并形成一般的理论模式。六七十年代,以个体的微观研究为主要特征,形成一个高潮。90年代至今是第二个高潮,以大的群体或项目为中心,出现了系统的比较,提出了新的比较理论,史学越来越成为比较的重点。西方的中西历史及史学比较理论,经历了从以近代西方为中心的东西二分法,到注重多元化的文明形态比较,再到不同文化的跨文化比较的几个发展阶段。这些变化是与学术和历史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衰败的外部原因,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从宏观层面讲,就是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从微观角度讲,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衰败,主要是由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从一开始就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残酷压制。宏观和微观的相互作用,导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最终难逃被官僚资本主义吞并的厄运。  相似文献   

4.
我对洪承畴没有作过认真研究,多年来我从事近代史研究和史学理论的研究。由于研究史学理论,使我接触到许多历史人物的史料,并对许多历史人物,至少有几十个历史人物作过评价,微观评价和宏观评价的都有。我对洪承畴这个人物也曾从宏观上发表过一些议论。大约在1988年初,因为一些偶然因素,引起我对洪承畴这个历史人物的兴趣。当时我给《泉州晚报})写了一封信,从宏观上提出对洪承畴可以重新评价的问题,理由是洪承畴降清,是从旧王朝走到新王朝,满族是中华民族的成员,清朝是中国的一个王朝,洪承畴降情不能认为是汉奸。同时谈到洪承…  相似文献   

5.
口述史二题:记忆与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献光 《史学月刊》2003,(7):78-83,96
记忆问题主要是指记忆的可靠性问题,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是口述史学的客观性问题。口述历史的诠释性是口述历史的哲学理论基础,它为其作为历史研究方法的价值性存在提供哲学层面的论述。记忆问题和诠释性是口述史学研究中的两个核心要点,对它们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口述史学研究范式的形态和深度。  相似文献   

6.
对于史与志的关系,专论甚多,散论不少,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从叙事的视角上进行分辨,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史宏志微”。史(所谓“国史”)往往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着眼于从宏观上对历史进行检阅,偏重于对历史脉络的把握。相对而言,志更多地是立足于以一种较为平等的视角来“关照”历史,着眼于从微观上记录历史现象,偏重于对社会生态的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志本身就是一种微观记述。当然,宏观和微观总是相对的,当把地方志本身作为一个特定主体的时候,宏观和微观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所言的微观记述就是从这样一个层面上而论的。  相似文献   

7.
微观史学又被称之为日常生活史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全新研究领域和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为特定历史文化、政治事件、民族和宗教背景下人类的日常生活,人类的意识和行为也是其关注对象,其研究目的是从个体行为中洞察整体社会特征,从个体的具体活动环境阐释其生活状态和社会作用。关于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其研究内容和对象也各抒己见,但微观史学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已达成共识,开始把社会学、心理学和民族学等方法引入微观史学研究。俄罗斯微观史学兴起于1990年,研究成果显著,俄罗斯学者将日常生活条件、饮食结构、家庭和性生活特征等内容也纳入微观史学的研究对象。俄罗斯微观史学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该学科在促进俄罗斯社会思想解放、摆脱苏联传统思想桎梏等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王加华 《民俗研究》2014,(4):F0002-F0002
传统中国史学往往被称为帝王将相史,即使一些研究偶尔涉及到普通人,也总是被作为一个群体或因与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而提及。传统中国史学的另一大特点是往往从群体性宏大叙事角度展开分析,而对个人性微观层面的探讨却注意不够。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两种倾向,与我们的历史记载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史学理论作为史学研究的方向和指南其重要性越来越为各国史学工作者所承认和肯定。在拉丁美洲尤其如是。近些年来先后出现于拉美史坛上的保守派(传统派)、修正派、宏观派、微观派、地区派、现代派不仅在拉美,而且对整个世界史学流派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拉美史坛璀璨纷繁史学流派和史学理论的争奇斗妍是世界历史科学发展到今天的一面镜子。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史学研究最发展的国家,也是拉美史学理论和史学流派诸家争辉的汇集点和集中地。作为史学研究重要基地之一的墨西哥学院集中了来自欧洲和拉美各国的学  相似文献   

10.
《历史研究》近期发表的两组义和团研究论文 ,展现出历史事件研究的新前景 ,即不再把事件视为自足的研究对象 ,而将其作为透视社会结构的研究路径和视角。“事件路径”的历史意味着事件外延的扩展和看待时间的不同方式。在史学研究中 ,“事件路径”是沟通宏观与微观、结构与事件的有效途径 ,它与社会史、总体史、叙事史等当代史学的新进展并行不悖 ,因而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微观史是上世纪70年代兴起于意大利并逐渐传播到英国、法国、美国等其他国家的一种新的史学理论,微观史的研究选择在有限时空内的具有独特性的研究对象,运用提名法(提名法是指"缩小小历史考察的规模,精确到有具体的个人或小规模的群体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推测法(推测法是指"通过分析、整理将散落在档案文献中的琐碎证据组织起来,复原和构建历史的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多学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出具体历史现象背后的宏观历史普遍性原理。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与记忆     
周建漳 《史学史研究》2020,(1):57-63,92
当代史学和历史哲学中关于记忆问题的探讨为我们关于史学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一视野下,记忆超越单纯个体心理的层次获得了作为脑外"文化记忆"的历史维度。在历史与记忆关系的层面上,历史记忆的多元性对历史记载的单一性提供了重要的补益,同时,史学文本的宏观视野对于历史记忆的微观局部性和片断性亦显示出认识上的优越性。在认识论维度之外,历史记忆诉诸历史正义的道义性是其十分显著的特质,于此凸显史学科学性与道义性维度复杂的张力关系,历史科学性不能成为漠视道义性的理由。最后,在历史与记忆关系上传统的历史本位立场之外,对人生有意义的历史终究要落实在人间的历史记忆中,从而彰显记忆本位的合理性,这或许是关注历史记忆所能带给我们的一点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3.
十几年的史学术语中,宏观与微观是一对使用频率颇高的字眼。与它们时常搭配的词汇包括分析、思考、解释、认识等等,还有人干脆提出宏观史学、微观史学甚而中观史学的学科划分建议。但在大多数场合,与其说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如说它们只有修辞的意义,完全可以和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定性与定量之类换用。即使那些真正视宏观或微观为其追求方法的人,也未必对这两个术语有明晰的界定,只是在感觉上意识到自己的研究所处的位置。这表明我们史学界不象经济学界,还远未达到足以分化成两大分支学科的地步。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末,微观史学的代表人物卡洛·金兹伯格开始尝试宏观层面的史学比较研究。这一方面是由于金兹伯格为保持学术敏感,主动回避微观史中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是他开始采用形态学比较的方法来解决曾在巫术迫害事件的微观研究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时空相隔遥远的现象却多有相似?马克·布洛赫认为纯形态的比较不可靠,而金兹伯格却深入其中,以相似现象之间的"中间环节"为依据,论证了欧洲的巫师夜间集会活动在形象构成、仪式形式来源以及信仰心态三个方面与诸多社会现象可能存在历史关联。金兹伯格的形态学比较尝试没有取得成功,因为其推测性成分远超过常规历史学研究应有的程度。不过,金兹伯格的确在布洛赫认为不可行的领域迈出了有启示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1986年越南开启了革新开放时代,对其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越南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深受越南社会变革的影响。为满足革新开放时代的变革要求,越南史学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逐渐减少教条主义、空洞说教、方法单调的弊病,开始借鉴和采用国际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打破单向性的思维模式,以更为开放的视角和评价标准重新认识诸多历史问题,从过去仅以越族为主体的历史认知和历史叙事转变为以宏观历史视野和当今国家疆域范围来建构越南历史,过去基本以政治史为主导的史学逐步转向以“总体史观”引领的史学,研究领域和具体层面得到拓展丰富。尽管出现这些积极的转变,但越南史学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真正达到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仍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妥善应对理论与实践、史学与政治、传承与创新等多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正>传统中国史学往往被称为帝王将相史,即使一些研究偶尔涉及到普通人,也总是被作为一个群体或因与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而提及。传统中国史学的另一大特点是往往从群体性宏大叙事角度展开分析,而对个人性微观层面的探讨却注意不够。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两种倾向,与我们的历史记载有直接关系,因为"原始材料的性质总是迫使他们把焦点对准集体行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代西方传统形式的史学史研究主要是对欧美地区的历史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的认识。它在观念层面,通常包含对贯穿于历史著述之中的自然、哲学、宗教、社会等思想观念的研究,即表现为西方历史观念或历史思想的演进。而在实践层面,一般包含对各代历史学家及其历史写作的内容、形式与方法,以及史学思潮与流派变迁的研究。但事实上,至迟到18世纪以前在  相似文献   

18.
一、目的热爱贵州、宣传贵州的逻辑起点是认识贵州、认同贵州。基于这一思考,贵州省史学会、中天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共同推出(贵州:让历史告诉未来)丛书。期望整合省内外史学专家和志士仁人的力量,从宏观的层面对贵州现当代史的方方面面进行观照,为富民兴黔提供历史借鉴,让更多的人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思想养料和精神力量。“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其前瞻性的思考观照当今的社会实践,是学者的历史使命,也是史学会参与出版这套丛书的初衷。而中天企业为丛书的出版无偿提供资金支持,不单纯出自回报故土的感情,也是中天企业的…  相似文献   

19.
试析中国史学界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大事件,一直为中国史学界所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发掘和整理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开始到目前,中国学者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范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研究范式主要是带政治意义和民族主义的实证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开始转向以民族主义为原则的多种学科理论方法与实证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如运用社会心理学、国际法学、口述史学、法医学等等;当前南京大屠杀研究的范式又有新的发展趋向,即坚持科学的历史观,开始从人类文明史和和平学的视角来反思这一暴行,并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范式的转移将有助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历史研究》创刊 5 0周年 ,本刊编辑部于 2 0 0 4年 4月 2 7日召开“理论与方法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学术座谈会 ,邀请部分在京学者参加。与会者就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以及其他涉及当前中国史学发展的诸多问题 ,如历史学的时代特点与学科定位、中学与西学、现代史学与后现代史学、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史实重建等 ,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探讨。这里发表的是 15位与会学者的笔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