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城东门外五里许有一座庞大雄浑的古冢,俗称"韩森冢".它是谁之冢?历来说法不一:吕不韦冢、韩生冢、韩信冢、秦庄襄王陵、秦庄襄王母夏太后陵、秦孝文王陵、汉史皇孙冢,至今无有定论.这不能完全归之于"史料记载不明"与"考古物证不足".只要我们将史料、考古物证、民俗传说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认真研究,真正的冢主是可以确定的.  相似文献   

2.
积石冢或“坛庙冢”三位一体的组合是红山文化的主要特点,其形制、性质、礼仪及创制理念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为中华礼制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创制了基础框架模式。因此,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而庙、坛皆因冢而分化、析出,所以,在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对冢的研究具有“行到水穷处”的源头意义。本文通过红山文化积石冢遗迹与后世帝王冢制的比较,典籍文献的描述以及近年来考古发现的综合研究,从而证明了红山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源流清晰,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耿庆刚 《文博》2016,(4):68-71
韩森冢墓主有秦孝文王寿陵、秦庄襄王陵、汉史皇孙冢、汉刘康恭皇陵等说,根据最新刊布的调查勘探资料显示,其应属于一座秦陵。从规模判断其规格至少应比王、王后略低;根据墓道、陵向等形制判断其在战国秦陵演变序列中的相对位置,然后结合已知陵墓的年代与文献记载判断其应为秦昭襄王太子悼太子陵。  相似文献   

4.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人们越来越看重西部的旅游,而在西部旅游丰富的资源中,号称中国“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最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与宋、辽并列的有个显赫的夏朝,那谜一样的王朝是怎样从历史上消失的呢?知道夏朝在历史上为什么没有记录吗?……随着西夏考古史上规模最大一次的西夏王陵三号陵园考古发掘工作的全部完成,号称“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这个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热点地方不仅成为旅游胜地,它谜一样的历史也为研究中国古老的文化增添了许多史料价值。记者到宁夏专门做追踪采访,试图撩开西夏王朝和“东方金字塔”那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5.
汲冢《周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书》本为先秦古籍,《隋书 · 经籍志》始系之于汲冢。本文经过对汲冢《周书》系统考证,得知太康元年,《周书》复出于汲地魏国贵族墓。所出汲冢《周书》卷数可观,其文字为战国晚期魏国古文。荀勖撰《中经新薄》,合汲冢《周书》与孔晁注本《周书》为《汲冢周书》十卷。  相似文献   

6.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分布较为普遍,但红山文化积石冢却鲜有介绍。通过对赤峰市喀喇沁旗发现的7处红山文化积石冢分布情况、地理环境及采集遗物进行详细介绍,对积石冢典型器——筒形器及其他实用器进行分析,比对与相邻地区的红山文化积石冢相互关系,探索与相关考古学文化积石墓的渊源,为研究红山文化积石冢、进一步探讨红山文化以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在山西省灵丘县,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回寺石像冢遗址”(也被称之为“石佛冢群”)。据考古发现,这些大小不一、形如坟丘的石像冢,目前有51座,其中能准确掌握的有43座,疑似的8座。冢内埋藏佛菩萨数量不一、大小不同,散布各处。曲回寺石佛冢群规模宏大,形制独特,是佛教史、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是谁为何造这么多佛像?又因何故把这么多佛像埋进地下?  相似文献   

8.
相传曹操死后,在河北临漳县有七十二疑冢,为防后人掘其真墓。无独有偶,没想到与曹操为敌的诸葛亮,也有一座疑冢。  相似文献   

9.
话说汉源     
说到汉源,一般都祖述《禹贡》:“蟠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滋,至于大别,南人于江。”  相似文献   

10.
<正> 一 西周王陵 文献记载西周王朝和它的前朝商代一样,帝王葬式亦“不封不树”。在地面上“皆无丘陇”。实地考古发掘也从未发现过西周王陵的封土遗迹,因之也可以证明这些记载是确实可信的。 史书记载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死后均葬于毕原,但因地  相似文献   

11.
金身佳 《敦煌学辑刊》2005,8199(2):33-41
敦煌写本葬书中的六甲八卦冢,是一块大墓地中四种朝向、方位不同的墓穴,是隋唐至宋时期敦煌地区的阴阳师用于分派给五姓百姓安葬的墓穴。  相似文献   

12.
《周礼》设计的西周行政组织中有冢宰统摄六官制度,以负责王室事务的家务总管冢宰作为王朝政务官的首脑。这被学者解读为《周礼》乃后世对西周王朝政制做理想化建构的力证之一。传世和20世纪发现的日益丰富的彝铭表明,宰官乃周王家宰,掌管王室经济财用为其常职;在西周王朝家国不分的政制下,作为王室事务官之长的宰官又兼具公卿级的王朝政务大臣的角色,这应是《周礼》制度设计的历史依据,也是战国以降宰相名号溯源于“冢宰”的根由所在。  相似文献   

13.
龙头山墓地龙海墓区的重大发现促使渤海王陵的探讨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根据最新考古材料和文献史料,分别研讨了作为渤海王陵或可以作为王陵所在探讨的墓地、可以作为王陵或王陵级别探讨的墓葬,从分期角度进一步研讨了六顶山墓地、龙头山墓地龙海墓区、河南屯墓地及三陵坟墓地的性质、年代,同时还从渤海王陵选址与构筑等陵寝体系形成的层面研讨了其与唐代帝王陵寝制度的一致性,从而把渤海王陵问题的研讨进一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在牛河梁积石冢发掘所提供的层位关系基础上,分析出土陶筒形器的形态变化,建立牛河梁地区积石冢的整体分期方案,可以分为两期四段。在此基础上,结合碳十四测年以及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比较,进一步推定积石冢所处时期的绝对年代在距今5700~5100年之间。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对辽宁大连市土龙子4~7号积石冢进行清理。各冢均由数座长方形石砌墓室组成。墓室铺垫地石,再以石板、石块砌筑四壁,墓顶用多块石板封盖,墓室之上再积石堆垒。埋葬方式为多人二次或多人多次葬。出土遗物以陶片为主。冢群的年代应为庙山青铜时代遗址上层文化时期,距今约3000年。  相似文献   

16.
曹操“七十二疑冢”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今 《文博》2010,(1):11-15
关于曹操高陵争议的焦点之一,是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所谓"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发生在宋元时代。这正是曹操这位历史人物遭受舆论严厉贬斥的时代。"七十二疑冢"的安葬形式,不符合曹操一贯坚持的"薄葬"原则。曹操安葬之时,有明确的陵墓方位,有庄严的送葬仪仗。"武宣卞后""合葬高陵"事,也应当有庄重的礼仪,不大可能暗中进行。"魏武葬高陵,有司依汉立陵上祭殿"的记载以及文帝黄初三年诏所谓"高陵上殿皆毁坏,车马还(?),衣服藏府",都说明曹操高陵"陵上祭殿"曾经存在。这些事实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都是不能相合的曹丕在曹操高陵图画于禁"降服之状",迫使其羞辱而死的故事,也说明高陵有"陵屋",亦证实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之不可信。  相似文献   

17.
西汉梁国是汉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诸侯列国,建国历史长达200余年。在14位梁王中,仅梁孝王之后的数代梁王葬于永城芒砀山,形成了一处分布较为集中的西汉梁国王陵家族墓地,梁王与王后并穴葬于同一山头,王墓的封土冢大于后墓的封土冢,先死的梁王葬于较大的山头,后死的梁王葬于较小的山头,构成西汉梁国王陵埋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金州新区的张家岚后山积石冢进行了发掘。该积石冢为单体积石冢,被严重破坏,冢内仅发现11个墓室,出土陶器、石器和玉器等。时代为小珠山三期至双砣子一期。  相似文献   

19.
河南永城芒砀山西汉梁王陵群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是汉代大型陵墓考古的重要收获。特别是《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以下简称《报告》)一书的出版,详尽介绍了梁王陵群的分布、保安山陵园及“孝园”的结构布局、保安山二号墓的形制和出土遗物以及保安山陵园内发现的小型汉墓等资料,对于深入研究西汉梁国王陵的地面建制、陵内构造等埋葬制度大有裨益。笔者读完这本发掘报告后,对作者关于保安山二号墓墓主的论定表示怀疑:规模如此巨大的陵墓,墓主应为梁王,而不是王后。  相似文献   

20.
磁县北朝墓群——东魏北齐陵墓兆域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磁县位于河北省南端,东南接临漳县古邺城遗址,即东魏、北齐等王朝的国都“邺都”,北朝墓群位于磁县城南和西南、漳河与滏阳河之间的平原和西岗一带(图一)。在州、府、县志和传说中,磁县这些古墓被认为是曹操所设的“疑冢”,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将此定名为“磁县七十二疑冢”,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代定为:“汉至北朝”,共72座墓。1975~1977年邯郸地区文物普查及对考古发掘等资料的分析表明,这些所谓疑冢,实际上是南北朝时代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墓群。1980年,省政府遂将“磁县七十二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